
(1).犹切当。《汉书·刘辅传》:“窃见諫大夫 刘辅 ,前以县令求见,擢为諫大夫,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当圣心者,故得拔至於此。”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引 朱熹 小简:“谚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此言虽浅,然实切至之论,千万勉之。”
(2).切直尽理。《后汉书·杨震传》:“ 震 前后所上,转有切至,帝既不平之,而 樊丰 等皆侧目愤怨。”《北齐书·文帝纪》:“有论事上书苦言切至者,皆优容之。”《新唐书·崔日用传》:“ 神龙 中, 郑普思 纳女后宫, 日用 劾奏, 中宗 初不省,廷争切至, 普思 由是得罪。”
(3).恳切周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祈幽灵以取鉴,指九天以为正,感激以立诚,切至以敷辞,此其所同也。” 宋 苏舜钦 《答范资政书》:“训爱切至,情义并隆。” 明 李贽 《寒灯小话》:“怜人爱人之状,好不切至。” 清 刘大櫆 《少宰尹公行状》:“其平时为人谋,或与人言,无不周详切至。”
“切至”是汉语中较为少用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和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切”本义为用刀分割,引申为贴近(如“切身”)、急切(如“迫切”)或真实(如“切实”);“至”原指到达,后衍生出极点、极致之意(如“至诚”)。二者结合后,“切至”多指言辞或情感恳切而深刻,达到极致状态。
二、文献引证
古代典籍用例
《后汉书·虞诩传》记载虞诩“说议切至”,指其谏言恳切透彻。《宋书·周朗传》评价其奏疏“辞义切至”,强调内容深刻精当。此类用法多形容臣子谏言或文人论述的诚挚深刻。
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切至”可引申为“精准到位”,例如形容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论述至深”,但此用法仍属文学化表达,日常口语中较少出现。
(注:因权威词典未收录该词条,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对“切”“至”的独立释义及《二十四史》语料库中的历史用例综合推演。)
“切至”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言辞或论述准确恰当、符合实际。例如朱熹曾引用谚语“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并称其为“切至之论”,强调其道理深刻且贴合实际。
形容表达直接坦率且符合逻辑。如《后汉书·杨震传》提到杨震上书“转有切至”,指其言论直指问题核心且合乎情理。
表示情感或态度真诚细致。例如《汉书·刘辅传》中刘辅因言论“卓诡切至”被提拔,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也以“切至”形容乐府诗的感染力。
部分词典标注为qiē zhì(如、2),也有注音qiè zhì(如),可能因古汉语或方言差异导致读音不同,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文献和现代用法,涵盖不同权威来源的解释。
北苑妆笔公逼霓毕壤搏腊抽替传锣出乱子达努节雕卵蹀骢杜茅柴饿喙发展经济学风鹤工雀贵焰黑帝话长说短患咎煇煇祸祟检容金虵韭花絶活拘集钧听愧悦赖好劳人貌相玫瑰罋内制宁渠旁行邪上屏风草迫隘起服起毛青兕青髓悫励取资臊声赏号韶曼沙饧省然审曲面埶市坊首犯疏弃松塔苔阶头先帷箔不修微秩勿谓言之不预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