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礼记·曲礼上》:“礼不讳嫌名。” 郑玄 注:“嫌名,谓音声相近,若禹与雨,丘与区也。”古礼臣子避君父名讳时,不讳声音相近的字。后世讳法加严,讳同字亦讳嫌名。如 汉宣帝 名 询 ,改 荀卿 为 孙卿 ; 隋文帝 以父名 忠 ,凡官名有中字者,悉改为内; 唐 李贺 父名 晋肃 ,当时士大夫认为晋、进音同, 李贺 不该举进士。
“嫌名”是一个源自古代礼制的术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两种主要解释:
基本含义:指与人名音近但字形不同的字。古代礼法规定,臣子避讳君主或尊长名字时,不需避讳这些音近字。例如《礼记·曲礼上》提到“礼不讳嫌名”,郑玄注释:“若禹与雨,丘与区也。”
历史演变: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指因名字或称谓产生偏见或厌恶的心理。例如某人因名字的音韵、字义与负面事物关联而遭排斥。但这一用法在古代文献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是对字面义的引申解读。
“嫌名”在古代文献中主要指避讳范畴,属于礼制术语;而现代语境下的“因名生嫌”更多是望文生义的通俗化理解。如需深入研究,建议参考《礼记》及历代避讳研究专著(如陈垣《史讳举例》)以获取更权威的古代用法解析。
嫌名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xián míng。该词有两个主要的意思:
1. 对名字有不满或不喜欢。嫌名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自己的名字不满意或者希望改变自己的名字。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一个人觉得自己的名字不符合其个性、形象或者命运的时候。
2. 对某个名字(或称谓)抱有偏见或不满。嫌名还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他人的名字不满或者表示不喜欢某个名字给人带来的联想和印象。
嫌:部首女,总笔画15。
名:部首口,总笔画6。
嫌名一词最初出现在古代的《论语》中,采用了今天“嫌名”这个词的意思。
嫌名的繁体字为「嫌名」。
在古代,嫌的写法稍有不同。它通常被写成「嫌」(在左边为表示声音的旁字「臤」,在右边为「單」字,表示相关的意思)。
1. 她总是嫌名字太土气,一直想要改名。
2. 他对这个课程的嫌名已经坚定了,不想再去听了。
换名、改名
讨厌名字、不喜欢名字
喜欢名字、满意名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