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灭的意思、识灭的详细解释
识灭的解释
佛教语。指死。《南齐书·武帝纪》:“我识灭之后,身上著夏衣画天衣,纯乌犀导,应诸器悉不得用宝物及织成等,唯装复裌衣各一通。”
词语分解
- 识的解释 识 (識) í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刵 )。识途老马。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识 (識) ì 记住:博闻强识。 标志,记号。 笔画数:;
- 灭的解释 灭 (滅) è 火熄:熄灭。 消失,丧失:灭口。灭亡。不可磨灭。灭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犯罪,株连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亲属,都被一起杀掉)。 淹没:灭顶之灾。 亡明着 笔画数:; 部首:火; 笔
专业解析
识灭是佛教唯识学的重要概念,指通过修行断除虚妄分别的“识”(即心识活动),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字义解析
- 识(梵文 vijñāna)
指心识的辨别功能,包含眼识、耳识等八识系统。在唯识学中,“识”是众生执著外境为实有的根源,如《成唯识论》所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 灭(梵文 nirodha)
意为“止息”“寂灭”,特指通过修行消除虚妄认知。《大乘起信论》强调:“以依心故,染法得生;若心离念,则无境界相”,说明断除妄识即能解脱。
二、唯识学中的深层内涵
“识灭”并非消灭心识功能,而是转化其性质:
- 转识成智:将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转为清净智慧,如《成唯识论》所述:“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
- 二空证真:通过“人空”“法空”的观修,破除我执与法执,使识体回归真实本性(真如)。唐代窥基在《成唯识论述记》中释:“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以识为主。归心泯相,假说识灭”。
三、修行实践意义
“识灭”是修证的关键目标:
- 断除烦恼障:熄灭由第七末那识(我执识)产生的贪嗔烦恼。
- 超越所知障:转化第六意识(分别识)的虚妄分别,证得平等性智。
如《瑜伽师地论》所示:“云何识灭?谓由般若波罗蜜多,永断一切分别戏论”。
权威参考文献:
- 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
- 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册
- 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大正藏第43册
- 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大正藏第30册
- 于凌波《唯识名词白话新解》,“识灭”条目(佛教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识灭”是一个佛教术语,其核心含义指死亡,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识灭”指人的意识或生命感知的终止,即死亡。这一概念在佛教语境中强调“识”(心识、精神活动)的熄灭,与肉体消亡相关联。
二、词义分解
- 识(shí)
包含“辨别”“认知”等意,佛教中常指“心识”,即第六识(意识),是生命轮回的主体。
- 灭(miè)
意为熄灭、消失,如“火灭”“灭顶”,引申为生命或精神活动的终结。
三、文献与用法
- 佛教经典
例如《南齐书·武帝纪》记载:“我识灭之后,身上著夏衣画天衣……”(意为死后丧葬安排),表明该词用于描述死亡后的状态。
- 诗词引用
如宋代禅诗《颂古九十八首》中“魂飞识灭”一句,以文学化表达呼应佛教生死观。
四、相关概念
佛教认为“识”是轮回流转的载体,而“识灭”可能关联涅槃(脱离轮回)或断灭论(意识彻底消亡)的哲学讨论,但具体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生死观或“识”的哲学含义,建议查阅《成唯识论》等经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敖倪百称朝常乘羡臣门如市钓鱼轮敌体额门法衮愤溃共振栝蒌韩康欢燕浑混活话户限僭诈椒口教育界积逋京卿棘涩积重刻意夸讲枯萃泪蜡粮饷令终盲书汨罗末师内记名泥灰拟寇瓯粤彭勃疲费平亭朴讷诚笃秋残囚饮认领认死扣儿任遇赡逸笙庸蛇雀之报市尘失乐园鼠窜硕肤舒坦梳栉搜逷铁钉铜陌缊畜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