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后期,在有军事的省份中,通常设有处理特殊事务的机构,称善后局。督、抚可以不按常规,支款办事。 清 史致谔 《复买忒勒函》:“黄头勇三百名,既蒙教练洋枪,可期得力。已飭善后局查照本地雇勇章程给予口粮。” 退思 《广东人对于光复前途之责任》:“吾民之财,为善后局所吸收者,每岁之中,以鉅万计。”
善后局是清代后期设立的临时性行政机构,主要用于处理军事或突发事件后的特殊事务。以下是详细解释:
善后局起源于清朝后期(约19世纪中后期),主要在有军事活动的省份设立。其职能不纳入常规行政体系,而是由总督、巡抚直接管理,可绕过常规财政程序支取款项。
特殊事务处理
负责战乱、灾害等重大事件后的重建工作,包括安置流民、发放赈灾物资等。
财政调配
例如清史致谔记载,善后局曾按地方章程发放雇佣兵勇的口粮(《复买忒勒函》),并直接征收民间资金用于应急。
临时性决策
督抚通过善后局可快速决策,如调配军队、协调地方资源等,避免了常规行政流程的拖延。
当代语境中,“善后局”也被引申为比喻性说法,指代任何处理后续问题的临时机构或部门,但这一用法属于非官方表述。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案例或地域运作细节,可参考清代地方志及官方奏折档案。
《善后局》是一个词语,意思是处理事情之后进行整理、调查、安排等相关工作的部门或组织。
《善后局》由部首善(喜字底)和后(彳字旁)组成,共有13个笔画。
《善后局》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起初是用于指代战争之后的重建工作,后来逐渐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善后局》的繁体字为「善後局」。
在古时候,「善后局」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整体形状和意思基本相同。
1. 战争结束后,成立了一个善后局负责重建被毁的城市。
2. 部门内的善后局正在处理上次会议的事务。
3. 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善后局迅速应对和解决。
善后处理、善后工作、善后程序、善后安排。
善后事务、事后整理。
前期准备、事前工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