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日躔的意思、日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日躔的解释

太阳视运动的度次。《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日躔胃维,月轨青陆。” 吕向 注:“躔,次也。胃,星名。维,畔也……言日次胃星之轨行畔也。”《元史·历志一》:“列宿著於天,为舍二十有八,为度三百六十五有奇。非日躔无以校其度,非列舍无以纪其度。”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冬夏致日春秋致月》:“夫两弦之月道既在二至之度,则日躔必在二分,而四序不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日躔,汉语词汇,源自古代天文历法术语,指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及所处位置。《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太阳视运动的度次”,即太阳周年视运动在星空背景上的移动路径。该词由“日”(太阳)与“躔”(天体运行的轨迹)组合而成,《说文解字》注“躔,践也”,引申为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性路径。

在天文学应用中,日躔特指太阳周年视运动与二十八宿或二十四节气对应的位置关系。《周髀算经》记载:“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躔离之数也”,表明古代通过观测日躔推算节气与历法。例如《汉书·律历志》所述“日躔在昴”,即指太阳运行至昴宿所在天区。

相关概念包含“月躔”(月球运行轨迹)及“岁差”(日躔位置年际偏移现象)。《宋史·天文志》记载日躔观测方法:“以圭表测日影,定日躔南北极”,体现古代天文观测技术的科学性。

文献溯源可见于《礼记·月令》注疏“日躔某宿”的节气对应体系,以及唐代僧一行《大衍历》中“日躔表”的精密计算。现代天文学沿用“日躔”一词表述太阳在黄道坐标系中的瞬时位置。

网络扩展解释

“日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变化。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太阳视运动(即从地球观测到的太阳运行轨迹)的度次或路径。古代天文学通过观测日躔确定节气、制定历法,如《元史·历志一》提到“非日躔无以校其度”,说明其在测算天体运行中的重要性。

二、词源与文献依据 该词最早见于《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日躔胃维,月轨青陆。”吕向注释“躔”为“次”,即太阳经过二十八星宿中“胃”宿所在的位置。这里“胃维”指星宿方位,体现了古代将天文观测与地理方位结合的特点。

三、实际应用 在古代历法编制中,日躔数据用于推算节气、日食等天文现象,如《元史》记载通过观测日躔与列宿位置来校准年度周期。

四、词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研究古典文献或天文学史的语境中,如表述“日躔差异”指太阳实际位置与历法推算的偏差。

该词兼具天文观测术语和文学意象的双重性质,反映了古代“观象授时”的科学思维,常见于历法、星占类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按纳跛躄波扇才畯蚕精昌濮承先启后臣极踔飞存亡絶续短铳法食非分之想雰雪港湾更互古者蚝浦鹤屏黄鸭蕙质徽纻麚鹿醮仪结算鲸工船谨空计偕物极音钜宝掘子军掠地凉幽幽犁庭扫穴流落他乡陇种炉炉匠马齿苋梅汁匿名牛头船辟陷缺陷荣赐三棒三内三灾山斋少年场神曲噬贤受屈松皮铁轮拨铜磨笴吐花闱棘香熏熏胁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