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吴兢 《贞观政要·任贤》:“ 太宗 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 魏徵 殂逝,遂亡一镜矣!’”后因以“人镜”指善于谏劝、能纠正他人过失者。 唐 元稹 《崔郾授谏议大夫》:“昔我 太宗 文皇帝 ,以 魏徵 为人镜,而姦胆形於下,逆耳闻於上。” 唐 薛逢 《伏闻令公疾愈对见延英因有贺诗远封投献》:“皇风再扇寰区内,人镜重开日月边。”
"人镜"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该词由"人"与"镜"组合而成,喻指能够真实反映人性本质、帮助自我省察的参照对象。《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比喻可供借鉴,使人自省的人或事",强调其作为道德参照物的功能特性。
二、语源考据 词源可追溯至汉代经学家刘向《新序》"人君必有贤臣,故称人镜"的记载,后经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引用唐太宗悼念魏征的名言"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而广为流传。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概念进行哲学阐释,强化了其道德内省价值。
三、语义演变 清代《康熙字典》收录该词时,将其释义拓展为"能照见他人过失的贤者",侧重指代具有道德监督功能的个体。近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补充其"社会群体中起行为规范作用的典范"的引申义。
四、语用特征 现代汉语中主要应用于书面语体,常见于历史评论、道德训诫等语境。如《人民日报》在纪念焦裕禄的文章中曾用"县委书记的人镜"来强调典范人物的示范作用。该词常与"史鉴""楷模"等词构成语义关联,形成"以人为镜,可正德行"的固定表达范式。
“人镜”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与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人镜”最早出自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任贤》。唐太宗在魏徵去世后感叹:“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这里的“人镜”特指魏徵这类敢于直谏、帮助君主纠正过失的贤臣。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贞观政要》或唐代史书。
拜伏保税店辈分彻曙大雨滂沱斗螘犯政飞湍风波亭风范丰宁分节感格甘井先竭过犹不及害人精黑丑黑吊搭胡不尖锋角兵交吻净月潭近浅积想鋗玉空礨赉赏令绪龙骧虎跱龙章凤篆麻索门诛民本男唱女随年齿匏勺平安喏起道青磴擒拿柔良酾尊上山下乡苫眼铺眉奢傲社稷生民生法屎头巾耸膊成山所费不赀俗文学挞市痛创彤驺微月香鼠先意希旨谢豹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