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门诛的意思、门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门诛的解释

诛杀全家。《魏书·刑罚志》:“除羣行剽劫首谋门诛,律重者止梟首。”《北史·魏纪二·太武帝》:“其百工伎巧騶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过二月十五日不出,沙门、巫覡死,主人门诛。” 胡三省 注:“门诛者,闔门尽诛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门诛是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族刑制度,指因一人犯重罪(通常是谋反、大逆等),其整个家族或特定范围内的亲属被牵连处死的刑罚。其核心特征是株连与集体性惩罚。

  1. 释义与核心特征:

    • “门”:指家族、门户、同宗或同居的亲属范围。
    • “诛”:指杀戮、处死。
    • “门诛”:即因一人之罪,将其整个家族或特定范围内的亲属一并处死。这是“株连”制度中最极端的形式之一,体现了古代法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族连带责任观念,目的在于斩草除根,震慑叛乱。其适用范围通常限于最严重的罪行,如谋反、大逆不道等。
  2. 历史背景与法律依据:

    • 门诛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盛行,并被明确写入法典。例如,北魏《律》规定:“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这里的“诛其同籍”即门诛。根据《魏书·刑罚志》记载,北魏初年法令严酷,“犯大逆者,亲族男女无少长皆斩”(《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刑罚志》)。南朝梁律也有“其谋反、降叛、大逆以上皆斩。父子同产男,无少长,皆弃市”的记载,本质也是门诛(《隋书·卷二十五·刑法志》引梁律)。
  3. 适用范围与对象:

    • 主要适用于谋反、大逆(严重危害皇权和国家统治秩序的罪行)等十恶重罪之首。
    • 受刑对象通常包括罪犯的父母、妻子、子女、兄弟姐妹等,有时甚至扩展至同族或同居之人。具体范围依朝代和具体法令而定,但核心是直系血亲和共同生活的亲属。程树德在《九朝律考·魏律考》中指出,北魏门诛范围广泛,是当时严刑峻法的体现(程树德《九朝律考》)。
  4. 社会影响与目的:

    • 震慑作用:通过极其残酷的集体惩罚,意图彻底消灭犯罪者的血缘根基和社会关系网络,以达到震慑潜在犯罪者、维护皇权绝对权威和统治秩序的目的。
    • 强化皇权:体现了君主对臣民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是专制皇权极端化的表现。
    • 伦理冲击:这种制度严重违背人伦常情,造成大量无辜者枉死,受到后世儒家学者的批判。
  5. 演变与后世影响:

    • 门诛是后世“夷三族”、“诛九族”等族刑的前身或同义表述。北魏后期至北齐、北周,门诛逐渐演变为更明确的“房诛”(诛其一房或一支),范围有所限缩,但族刑的本质未变(《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刑罚志》)。
    • 隋唐以后,虽然《唐律疏议》等法典在立法精神上趋于宽平,明确规定“谋反”、“谋大逆”等罪仅处死父子(十六岁以上),不再广泛株连,但族刑思想并未根除,后世王朝在特定时期(尤其是皇帝认为威胁极大时)仍会动用类似门诛的极端株连手段。

门诛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极端族刑,因一人犯重罪(主要是谋反、大逆)而处死其整个家族或特定亲属。它以残酷的集体连坐为特征,旨在彻底铲除“祸根”并震慑他人,是古代专制皇权下严刑峻法和家族连带责任的集中体现,对后世族刑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门诛”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严酷刑罚,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将犯罪者的全家成员全部处死,即“诛杀全家”。这种刑罚常见于北魏时期,如《魏书·刑罚志》记载“羣行剽劫首谋门诛”,即对聚众抢劫的主犯实施门诛。

二、历史背景与特点

  1. 适用范围:多针对谋反、重罪或违反特殊禁令者。例如《北史》提到,若有人私自设立学校,不仅老师会被处死,涉事家庭也会被门诛。
  2. 执行方式:强调“阖门尽诛”,即全家无论老幼均被牵连。
  3. 文化反映:宋代王阮诗句“正速阖门诛”、明代方孝孺“季伦亦门诛”等,均体现了该刑罚在文学作品中的映射。

三、相关争议 门诛因过于残酷,后世逐渐被其他刑罚取代。其存在反映了古代“连坐制度”的严苛性,即通过家族连带责任强化法律威慑力。

提示:更多历史案例可参考《资治通鉴》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报效万一边任逼下蚕宝宝操弦长随痴爱尺二秀才斥疏窜贬淡荡盾橹伏息够劲光赞闺门镮钏家落蛟子进前金石之策捐本逐末军分鞠訩狂颠廊屋良夫遴拣留名荔枝香胧明马喙茂龄眄视蜜蝍难得糊涂难拚暖水袋潘安县篇秩平奏取名取应日軏上下翻腾摄像霜收刷子水裩素床堂前逃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亭亭袅袅象管宵分写雇洗街洗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