胠箧的意思、胠箧的详细解释
胠箧的解释
(1).原谓撬开箱子。后亦泛指盗窃。《庄子·胠箧》:“将为胠篋、探囊、发匱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从旁开为胠,一云发也。” 成玄英 疏:“胠,开;篋,箱……此盖小贼,非巨盗者也。”《旧唐书·李密传》:“ 隋氏 往因 周 末,预奉缀衣,狐媚而图圣寳,胠篋以取神器。” 金 元好问 《祖唐臣愚庵》诗:“小智胠篋盗所羞,大智移国鬼与讎。” 明 吾邱瑞 《运甓记·纫衣被贼》:“凄其胠篋空搔首,这情怀和谁分剖。”
(2).指盗窃者。 清 龚自珍 《题王子梅盗诗图》诗:“若辈徧朝市,何必尽胠篋。”
词语分解
- 胠的解释 胠 ū 腋下:“转则两胠下满。” 古代军阵的右翼:“胠,商子车御侯朝,桓跳为右。” 从旁边打开:“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搁浅:“(一种鱼)胠于沙而思水,则无逮矣。” 笔画数:; 部首:月
- 箧的解释 箧 (篋) è 箱子一类的东西:藤箧。行(妌 )箧。书箧。箧笥(收藏东西的竹器)。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胠箧”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用法,主要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胠箧”指撬开箱子,本义为盗窃行为。其中:
- “胠”:原指腋下,引申为从旁撬开、打开。
- “箧”:指小箱子、匣子。
因此,“胠箧”字面意思即“从旁边打开箱子”,特指偷窃。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胠箧”意为“撬开箱箧,后亦用为盗窃的代称”。
二、典故出处与引申义
该词最著名的出处是《庄子·外篇》中的《胠箧》篇。庄子在此篇中以“胠箧”(撬箱子偷东西)为喻,批判世俗的仁义礼法如同为防盗而加固箱锁,反而被大盗利用,成为其统治工具。他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观点,主张摒弃人为的智巧束缚,回归自然淳朴。
因此,“胠箧”不仅指具体的偷窃行为,更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含义:
- 盗窃的代称:作为盗窃行为的文雅或书面化表达。
- 对智巧、制度的批判象征:象征人为的智谋、礼法可能被滥用,成为欺世盗名者的工具(即“大盗”利用“圣人之法”)。
三、用法与示例
- 作动词:表示偷窃行为。例:“宵小之徒,专行胠箧之事。”(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义)
- 作名词:指盗窃者或盗窃行为本身。例:“严防胠箧,以保家财。”(据《辞源》释义)
- 哲学引申:用于批判虚伪的礼法或智巧。例:“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是乃圣人之过也。”(《庄子·胠箧》原文,批判大盗利用圣人之法)。
四、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胠箧”属于书面语或文言词汇,使用频率不高,常见于:
- 对古代文献的引用或讨论中。
- 需要表达文雅或特定修辞效果的书面语境中,指代盗窃。
- 在哲学、历史讨论中,指代庄子批判的思想概念。据《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其为书面语词。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权威大型语文辞书):提供“胠箧”的基本释义及词源。
- 《庄子·胠箧》(中华书局点校本):该词的核心出处及哲学阐释的原始文献。
-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详述其词义演变及古籍用例。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解释“胠”、“箧”二字含义及“胠箧”作为动词的用法。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标注其作为现代书面语词的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胠箧”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qū qiè,其含义可从字面、本义及引申义三个层面理解:
-
字面解析
- 胠:原指从侧面打开(如撬开箱匣的动作),后引申为偷窃行为。
- 箧:指小型箱匣,常用于存放贵重物品。
合起来即“撬开箱子”,直接描述盗窃行为。
-
本义与引申义
- 本义:指盗窃、偷窃。例如《庄子·胠箧》开篇以“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引出防盗措施,暗喻盗贼手段。
- 引申义:在道家思想中,该词被赋予哲学批判色彩。庄子以“胠箧”比喻圣人制定的礼法制度反被利用,导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荒诞现象,批判过度依赖人为规则反而破坏自然秩序。
-
文化影响
《胠箧》篇是道家经典名篇,主张“绝圣弃智”,认为摒弃人为干预才能回归社会淳朴。这一思想对后世批判虚伪礼教、反思制度异化具有深远影响。
现代使用:该词现多用于学术或文学语境,日常口语中罕见。若需表达类似含义,现代汉语更常用“盗窃”或“撬窃”等词。
别人正在浏览...
白龙半彪子悲田院逞威鉏灭纯懿楚囚典赡东海金东门行耳朵烦手封额覆鞠高邈鲠怅光彩照人光晷官价古代东方秽尘忽速建号驹伏辕居夷拘作硁鄙匡助累教不改烈业龙仙芝碌碌无奇缕切没法奈何闽剧能臣恧恧嫖客仆竖切变倾囊相助亲习崷崪润黩森冷善死十二街失支脱节梳篦顺斋胎膜痰核腾荐天牕田田晚砧委珠无恶不造相戛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