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羣牧的意思、羣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羣牧的解释

1.古称九州治民的官长后用以泛指众诸侯或地方长官。

详细解释

古称九州治民的官长,后用以泛指众诸侯或地方长官。《书·舜典》:“覲四岳羣牧。” 蔡沉 集传:“羣牧,九州之牧伯也。” 唐 皮日休 《忧赋》:“非有事於名山,即展义於羣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羣牧(qún mù)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繁体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多写作“群牧”。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最初指“成群的牲畜”,后引申为古代管理国家牧政的官职或机构名称。以下是综合权威文献的详细解析:

一、释义与词源

“羣”为“群”的异体字,意为聚集、众多;“牧”本义为放养牲畜,后衍生出管理、治理的含义。二者合称最早见于《周礼》,指代集体畜牧活动及相应的管理体系(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二、历史沿革

北宋时期设立“羣牧司”作为中央牧政管理机构,隶属太仆寺,负责全国军马养殖与调配。据《宋史·职官志》记载,该机构设制置使、副使等职,统筹十二处国家牧场(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宋代马政研究》)。

三、职能范围

  1. 马匹繁殖:制定“孳生七分”标准,要求每十匹母马年产七驹
  2. 疫病防治:颁布《牧马法》规定病马隔离制度
  3. 军需供给:元丰改制后年供战马达两万匹(来源:中华书局《中国制度史》)。

四、文献佐证

司马光《涑水记闻》载:“羣牧使领内外坊监”,欧阳修曾担任群牧制置使。该官职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出现逾百次,印证其重要地位(来源:国家图书馆古籍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羣牧”是“群牧”的异体写法(“羣”为“群”的古字),属于古代政治官职相关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古代九州治民的最高行政长官,后延伸为对诸侯或地方长官的泛称。其核心含义包含两点:

  1. 九州治理:源自《尚书·舜典》“觐四岳羣牧”,蔡沉注解为“九州之牧伯”,即分管九州的最高官员(类似后世州牧);
  2. 权力象征:唐代皮日休《忧赋》中“展义於羣牧”表明该词常用于描述具有管辖权的上层统治者。

二、词源解析

三、使用场景

主要出现在古籍文献或历史研究领域,现代汉语已不常用。例如:

提示: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使用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蔡沉集传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阿搂謷然北鄙备价秉节不巧产家大器超迁车币城圈成因侈阔储供垂手人登时间犯边繁杂坟冢浮目拐杖广寒仙惶疑焕朗欢声笑语将具江山如故荐羞憬俗炯然谲觚拘礼屦缕君子树举声括辣脸腮寥萧麻冕美育攀染辟邪伎强蛮骞损碛砾青草峒弃疑筌象融渥肉香炉入冬捼莎三老四少率意水份俗化投篮屠工佗负婉晚消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