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趍利”。1.追求财利。《晏子春秋·问上二一》:“恡乎财,薄乎施,覩贫穷若不识,趋利若不及。”《史记·货殖列传》:“及其衰,好贾趋利,甚於 周 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少不得有一伙有本钱趋利的商人,贪那贵价,从外方贱处贩将米来。”
(2).泛指求利、逐利。 汉 王符 《潜夫论·劝将》:“凡人所以肯赴死亡而不辞者,非为趋利,则因以避害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无忠信之纯固,背恩养而趋利者,叛人也。”《新唐书·李宗闵传》:“ 德裕 曰:‘今中朝半为党人,虽后来者,趍利而靡,往往陷之。陛下能用中立无私者,党与破矣。’”
(3).求胜;取胜。《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輜重多,难以趋利。” 宋 陈亮 《酌古论·孙权》:“ 曹公 并 荆州 之众,东向俱下,而轻骑兼进,千里趍利,復与 吴 争长於舟楫之间,此其势易拒也。” 明 王玉峰 《焚香记·传笺》:“吾闻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
趋利是汉语复合词,由“趋”与“利”构成,其核心含义指追逐利益或趋向有利的方向。具体释义如下:
追逐利益
指主动追求物质、财富或优势地位。如:“商人趋利,天经地义。”(商人追求利益合乎常理)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趋向有利条件
指行为或选择偏向对自身有益的方向。如:“植物生长趋利避害,向光性强。”(植物为生存向光源生长)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二字组合强化了“为获利而主动行动”的语义。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经济行为
常见于商业领域,如《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
生物本能
生物学中描述生物适应环境的行为,如“趋利避害是生存本能”。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参考资料(按引用顺序标注):
“趋利”是一个汉语词汇,由“趋”和“利”组成,字面含义为“趋向利益”。其核心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人或事物本能地追求有利条件、好处或利益的行为倾向。这种倾向既包含生物生存本能(如动物趋利避害),也包含人类社会中的利益选择(如商人逐利、个人选择最优方案)。
2. 应用场景
3. 辩证性评价
4. 相关概念辨析
使用注意:该词本身无褒贬,但语境会赋予其倾向性。例如“企业趋利创新”含肯定,“唯利是图”则含批判。
不见憯瘁常谭超大型崇本抑末重婚刺世词义丛箭窜恶错金歹人盗攘大穰嗲声嗲气地志冬麦二笑分寸丰积趹蹄河润泽及猴戏怳怳欢眉大眼讳谀昏瞢讲解员济苦怜贫进退两难噤齘锦院窘苦旧友镌识军衔制滥杀莲米力量六籍奴婢媚奥昧墨骞短钱塘湖清涵穷尽芍陂攘狱设建圣谛申写识度室庐轼辙手纸衰孄天诫桐江文氓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