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nals of local history;local chronicles] 记载国或区域的地形、气候、居民、政治、物产、交通等的变迁的书
见“ 地志 ”。
亦作“ 地誌 ”。专记地理情况的书。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余视《山海经》及《禹贡》、《尔雅》、《説文》、地志,虽曰悉备,各有所不载者,作略説。”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今 东海县 乃 汉 之 赣榆 ,自属 琅琊郡 ,非古之 东海 也…… 延年 ( 石延年 )不讲地誌,但见今谓之 东海县 ,遂以二 疏 名之,极为乖误。” 孙犁 《关于儿童文学》:“有时教子弟念 金 元 的历史,念边疆的地志。”
地志,又称"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献中系统记述特定区域自然、人文、社会等综合信息的典籍。根据《汉语大词典》定义,地志是"记载某一地方的地理、历史、风俗、人物、物产等情况的书"(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2卷)。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地域性
地志以行政区划为记述单元,如省志称"通志"(如《河南通志》),府州县志则直接冠以地名。这种体例可追溯至《尚书·禹贡》对九州的分区记载,至宋代形成完备的方志编纂体系(来源:国家图书馆地方志文献中心)。
综合性
完整的地志包含舆图、疆域、建制、山川、赋税、选举、人物、艺文等门类。如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将地志归入史部地理类,强调其"综记古今之目,必汇文献而为言"的文献价值(来源:中华书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连续性
中国现存8000余种旧方志中,近半数属明清两代编修。官方规定"六十年一修"的续修制度,使地志形成独特的历史序列,如《苏州府志》自南宋绍定年间至民国时期先后纂修过28次(来源: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现代地志编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采用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的"述、记、志、传、图、表、录"七体结构。2023年完成的新版《中国地方志集成》已收录历代方志1.2万种,数字化率达87%(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地志”是记录某一地区自然与人文概况的文献形式,其含义和演变可综合以下要点说明:
地志指专门记载国家或区域地形、气候、居民、政治、物产、交通等变迁的书籍。它既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也包含历史、社会、经济等综合内容,具有“横排门类,统合古今”的特点。
在成语用法中,“地志”可比喻详细记录事物情况的文字,例如形容某著作内容详实如地方志书。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案例或历史脉络,可参考汉典及地方志研究文献。
拜刺败服宝乘包围圈把腕笨鸟先飞变幻无穷边壤别统瞋目竖眉重光从食醋劲典吏底墒恶语伤人枫陛扶疾干粪革鞾郭舟果子酒蒿然横说竖说加冠涧井渐渍交朋友借资楫櫂决胜车狂谬宽影片毛女洞沵澷秘着木盐柰苑内深尿素泥封勤厚骎淫悛慎权蝎岖崟荣班三枭骚然实成收禁松邱素屦探兵坛坫听説听道踠伏祥编先河后海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