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董帅 ”。统率;领导。《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禕 体质方刚,器干彊固,董率之才, 鲁肃 不过。” 晋 陆机 《至洛与成都王笺》:“委任外閒,輒承严教,董率诸军,惟力是视。”《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吾不如亡兄有四……董帅大众,上下咸悦,人尽死力,四也。” 梁启超 《中国改革财政私案》第一:“若夫既决办之后,其能有成效与否,则全视乎董率之人何如。”
董率(dǒng shuài)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含义可从字源与典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指统率、领导,强调对事务或人员的全面管理与指挥。
如《三国志·蜀书·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董率之任,君其勉之。” 意指承担统率众人的责任。
本义为监督、管理。《说文解字》:“董,督也。” 引申为统摄事务,如“董事”“董正”。
此处读shuài,意为带领、统领。《尔雅·释诂》:“率,循也;率,自也。” 如“率领”“统帅”。
二字复合后,“董率”强化了主导性管理的语义,常见于古代军政语境。
“董率之任,君其勉之。”
指诸葛亮勉励将领承担统率之责 。
“帝(司马懿)董率戎旅,剿除凶逆。”
描述司马懿统率军队平定叛乱 。
该词属书面语遗存,今多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表述。日常表达可替换为“统率”“领导”等现代词汇。
参考资料来源:
“董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说明:
读音与基本含义
拼音为dǒng lǜ(),意为“统率、领导”。部分资料提到“董帅”是其异体写法,但读音和核心含义一致。
词源与出处
最早见于《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原文为:“禕体质方刚,器干彊固,董率之才,鲁肃不过。”。晋代陆机、宋代《资治通鉴》等文献中也有使用,如“董率诸军,惟力是视”。
用法与扩展
多用于描述对军队或团体的领导职责,如梁启超在讨论财政改革时提到“成效与否,全视乎董率之人”。现代语境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属书面语。
常见混淆点
需注意“率”在此处读lǜ(非“shuài”),部分资料误注为“dǒng shuài”,实为多音字导致的错误。
近义与关联词
近义词包括“统率”“督率”,均强调领导职能。字形上,“董”含监督意,“率”表带领,组合后强化管理属性。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拔济备文博籴驳炙布雷参观长随賝贡蹙顿达官道根大丈夫蝶衣东指西画法皇伏辨扶进概怀告绝硌硌功盖天地公清乖牾鹳雀楼龟枚含苞含盖翰林子墨黄初体郊吊骄视诫严晶辉寄生阶级酒眼开展业务客耕累心鸾衣逻楂儿瞢松棉铃靡亢弥留之际明服内度孴合辟王巧佞球马贳死殊器谈理田迳听信徒居玩轻僞真幄坐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