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穷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致知
(2) [correct]∶纠正人的行为
(1).推究事物之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宋 苏轼 《谢兼侍读表》:“恭惟皇帝陛下圣神格物, 文 武 宪邦。”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盖知物之本末始终,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义也。” 鲁迅 《伪自由书·透底》:“于是要知道地球是圆的,人人都要自己去环游地球一周;要制造汽机的,也要先坐在开水壶前格物。”
(2).犹正人。纠正人的行为。《三国志·魏志·和洽传》:“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 唐 刘禹锡 《天平军节度使厅壁记》:“示菲约以裕人,信赏罚以格物。”
(3). 清 末称西洋自然科学为“格物”。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旋据总教习 丁韙良 申称:‘单内(俄文书籍图説)天算、地理、格物、医学等书,或六十年前或百餘年前所载,不如新书之详备。’” 严复 《原强》:“二百年来,西洋自测算格物之学大行,製作之精,实为亘古所未有。”
格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哲学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随时代与学派阐释而有所演变,主要包含以下义项:
推究事物之理(儒家核心义)
此义源于《礼记·大学》,为儒家“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首。指深入接触、观察、探究客观事物,以穷究其内在规律与本质。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强调“格,至也;物,犹事也”,认为“格物”即“即物而穷其理”,是获取知识(致知)的基础。王阳明则提出“格者,正也”,认为“格物”是端正心念、使事理归于正(“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的过程,强调心与理的统一。
纠正人的行为(引申义)
由“正”的含义引申,指匡正、纠正人的行为过失。清代考据学家如颜元、李塨在批判宋明理学空疏时,部分回归此义,强调在具体实践中“格物习行”。
区分名实、考辨事物(考据学义)
在清代朴学(考据学)语境下,“格物”常指对古代名物、制度、文献进行严谨的考证、辨析,以求名实相符、恢复经典原意。
权威参考来源: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 “格物”词条
系统收录了“格物”的多个历史义项及书证,是权威的综合性语文工具书。
(链接示例格式,实际有效链接需对应官方或可信数据库:https://hd.cnki.net/kxhd/ 或 https://www.zdic.net/ - 请替换为可访问的权威链接)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对“格物致知”的经典理学阐释,奠定了后世主流理解的基础。
(可参考权威出版社点校本或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
王阳明《传习录》
心学视角下对“格物”的重新定义,体现与程朱理学的根本分歧。
(来源同上)
《辞海》(第七版)
现代权威辞书,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格物”的哲学含义及历史流变。
(链接示例:https://www.cihai.com.cn/ - 需确认官方在线版访问途径)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现代哲学史著作,系统梳理了“格物”概念在宋明理学中的发展与争论。
(可参考商务印书馆等权威版本或学术数据库如知网 https://www.cnki.net/)
“格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其内涵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格”的本义为“至、来”,引申为“推究、探究”;“物”指事物或现象。因此“格物”字面意为推究事物的本质规律,最早见于《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强调通过探究万物获取真知。
朱熹的“穷理”说
认为“格”即“穷尽”,主张通过研究外物来把握天理,即“穷至事物之理”。他强调“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豁然贯通,属于外向型认知路径。
王阳明的“正心”说
提出“格者,正也”,认为“格物”是纠正内心不正之念以恢复良知,属于内向型修养路径。例如他通过“格竹”失败的经历,转向心性探索。
“格物致知”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与实证精神相通。例如《礼记》中“视、听、味、嗅、触”五觉认知法,强调通过观察实践获取知识,与当代科学研究中的观察实验逻辑一致。DeepSeek等现代研究更将其拓展为系统性分析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学派的具体论述,可参考(朱熹)、(王阳明)及(分类说)的详细分析。
百亿抱布北芒陂障唱拜倡乱朝颜成奸抽梁换柱吹唇盗囊到岁数地震烈度东扭西歪幡布贲露肤挠庚伏工商归附故老国民收入寒惨惨豪暴后腰会签奸便绞肠痧洁浄借誉酒兴雷叹疗救洛阳苑芦笙门屏模放庞乱偏不的辟称谱敍牵援擒捉蛩蛩巨虚衢谣容长脸扫锅刮竈上簇上启闪榆沙水深墨收拢水泆天式提耳卧雪武才乌黑销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