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穷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致知
(2) [correct]∶纠正人的行为
(1).推究事物之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宋 苏轼 《谢兼侍读表》:“恭惟皇帝陛下圣神格物, 文 武 宪邦。”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盖知物之本末始终,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义也。” 鲁迅 《伪自由书·透底》:“于是要知道地球是圆的,人人都要自己去环游地球一周;要制造汽机的,也要先坐在开水壶前格物。”
(2).犹正人。纠正人的行为。《三国志·魏志·和洽传》:“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 唐 刘禹锡 《天平军节度使厅壁记》:“示菲约以裕人,信赏罚以格物。”
(3). 清 末称西洋自然科学为“格物”。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旋据总教习 丁韙良 申称:‘单内(俄文书籍图説)天算、地理、格物、医学等书,或六十年前或百餘年前所载,不如新书之详备。’” 严复 《原强》:“二百年来,西洋自测算格物之学大行,製作之精,实为亘古所未有。”
“格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其内涵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格”的本义为“至、来”,引申为“推究、探究”;“物”指事物或现象。因此“格物”字面意为推究事物的本质规律,最早见于《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强调通过探究万物获取真知。
朱熹的“穷理”说
认为“格”即“穷尽”,主张通过研究外物来把握天理,即“穷至事物之理”。他强调“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豁然贯通,属于外向型认知路径。
王阳明的“正心”说
提出“格者,正也”,认为“格物”是纠正内心不正之念以恢复良知,属于内向型修养路径。例如他通过“格竹”失败的经历,转向心性探索。
“格物致知”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与实证精神相通。例如《礼记》中“视、听、味、嗅、触”五觉认知法,强调通过观察实践获取知识,与当代科学研究中的观察实验逻辑一致。DeepSeek等现代研究更将其拓展为系统性分析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学派的具体论述,可参考(朱熹)、(王阳明)及(分类说)的详细分析。
柏梁篇陂辞辩答兵马籍驳荦波斯枣怖慄不两立布施参谭长肱痴儿呆女悼屈的传钓诗钩羝触藩牒启防芽遏萌饭钟刚断高库勾心鬭角鬼眼辊弹过称会逢其适汇注婚龄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峻嶒狙伺孔鸾牢护粮糗寥迥黎歌卢行者马麦厖厚麻纸煗寒旆旃偏航琼立三对面先生深鉴石肠暑假漱石四史颂子腾陵逖慕外合里差王业危弓吴伟业香檀项窝消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