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与量。测定物体大小、轻重的器具。《周礼·地官·掌染草》:“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 郑玄 注:“权量以知轻重多少。”《汉书·律历志上》:“谨权量,审法度。” 颜师古 注:“权,谓斤两也;量,斗斛也。”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各类条约,论各国通商、译信、电报、铁路、权量、钱币、佃渔、监犯及预事交涉各事。”
犹权衡。《鬼谷子·飞箝》:“决安危之计,定亲疎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参见“ 权衡 ”。
“权量”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纵深与语义层次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权”本义指秤锤,《孟子·梁惠王上》载“权,然后知轻重”,代表衡量轻重的能力;“量”原指测量容积的器具,《汉书·律历志》称“量者,龠、合、升、斗、斛也”,引申为计量行为。二字组合成“权量”,最早见于《礼记·王制》中“权量同制”,指统一度量衡的制度规范。
二、历史语义演变
三、现代汉语应用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权量”保留双重含义: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版)、《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版)及《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文物出版社1984版)等权威文献。
“权量”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指测定物体重量和容积的器具,即“权”与“量”的合称:
引申为对事物轻重、利弊的衡量与判断,常用于决策分析。例如: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指实际度量工具,而现代语境下更偏向抽象意义的权衡。其结构由“权”(左右结构)与“量”(上下结构)组成,读音为quán liàng(部分古籍注音为quán liáng)。
剥异残敝厕贱僝陋谗訴侈辞麤客待交胆大心细断脊风疹附耳盖阙膏灯高抬明镜挌斗恭候过桥抽板候补怀居浣花草堂见笑鸡毛笔疽疣空心萝卜抠搂快棱憎坤元纍牛领襘留骖穭生脔脔耄耄麪坯儿内部联系内枢暖烟旁明萍踪情义嵚崎磊落寝停亲献全天人离乡贱三志尚书朔法私负嗣临四舍五入唐室头匹屯耕外来语妄想咸菜相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