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消瘅的意思、消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消瘅的解释

病名。《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癉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王冰 注:“消,谓内消;癉,谓伏热……故热气内薄,发为消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肺消癉也,加以寒热。”。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消瘅”是中医学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消瘅”又称“热瘅”,指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词义源于“消”(消耗津液而消瘦)与“瘅”(内热炽盛),合指因内热消耗导致津液亏损的病理状态。

二、病因与病机

  1. 核心病机:五脏虚弱、内热炽盛,导致精微物质代谢紊乱,尤其与脾胃受损、气血阴阳失衡密切相关。
  2. 诱因:
    •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如“高梁之疾”出自《素问》)
    • 情志失调:长期情绪波动影响气机
    • 劳欲过度:过度消耗体力或肾精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古籍还记载了并发症如痿厥(肢体无力)、气满发逆(气机紊乱)等。严重时可见尿有甜味,血管损伤等代谢异常表现。

四、与现代医学关联

中医“消瘅”对应现代糖尿病范畴,尤其强调长期高血糖引发的代谢紊乱和血管并发症(如《灵枢》提到的“消渴”发展过程)。但需注意,中医诊断还需结合个体体质辨证施治,不完全等同于西医糖尿病。

五、文献溯源

最早见于《内经》中的《素问·通评虚实论》《灵枢·五变》等篇,汉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也有相关医案记载,说明该病自古便是中医重点研究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网络扩展解释二

消瘅

消瘅是一个汉字词语,包括了"消"和"瘅"两个字。"

拆分部首和笔画:

消字由"氵"为部首,"肖"为本字,其在字典中的的读音是"xiao", 笔画数为6。

瘅字由"疒"为部首,"单"为本字,其在字典中的读音是"han", 笔画数为11。

来源:

消瘅的来源可以认为是古代医学的一个概念。在古时候,人们相信疾病由于体内的瘀血或湿气所致,所以通过排出体内的毒素或调理体液可以消除疾病。"消瘅"一词也就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来消除或排除瘀血或湿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繁体:

在繁体字中,"消"字保持不变,但是"瘅"字的写法是瘢瘡。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消"字的写法保持不变,但是"瘅"字的写法有所变化,写作"癍疸"。

例句:

他服用了一些草药来消瘅,身体渐渐恢复了健康。

组词:

消化、消失、消极、瘅痕、瘅毒。

近义词:

祛瘀、去湿、排毒。

反义词:

滋养、滋生、增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