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次第;层次。詮,通“ 銓 ”。 晋 陶潜 《饮酒》诗序:“既醉之后,輒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詮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唐 白居易 《题道宗上人十韵》:“一音无差别,四句有詮次。” 清 龚自珍 《最录禅波罗蜜门》:“全书十卷,菁华不外此二义,有所观浅深不同,层纍盘旋,如鸟道而渐上,以为詮次耳。”
(2).选择和编排。詮,通“ 銓 ”。 唐 韩愈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史官 沉传师 等採事得於传闻,詮次不精,致有差误。”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年谱>小引》:“昔 王宗稷 作《苏文忠公年谱》,悉本《东坡大全集》詮次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佛经目录由朝廷敕修,目次不仅在于诠次甲乙、提供检寻,而且‘别真伪、明是非’,‘摭拾遗漏、删夷骈赘’。”
“诠次”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其用法和解释主要来源于古文和现代词典:
次第与层次
指事物或言辞的排列顺序与内在逻辑。例如晋代陶潜《饮酒》诗序提到“辞无诠次”,即指文字未经刻意编排,显得随意无序。唐代白居易的诗句“四句有诠次”则强调诗文结构的层次分明。
选择与编排
表示对内容进行整理、筛选和排序。如韩愈在《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中批评“诠次不精”,即指编撰过程中选择和编排不够严谨。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5、6中的文献出处。
诠次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表示解释、阐述的意思。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诠”和“次”。
“诠”字的部首是言,它的形状像一个口,表示与语言相关;它的总笔画数是8。
“次”字的部首是欠,它的形状像一个身体弯曲的样子,表示小的、次级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是6。
“诠次”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书·仲虺篇》,在这篇文章里,有“诠白须如玉帛,近肆之有次也”这个句子,表示解释须要像珍贵的绫罗绸缎一样,近于粪土的解释是有次之欠缺的。后来,“诠次”逐渐成为一个词语,表示对某事物的解释和阐述。
在繁体字中,诠次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中,诠次的“次”字有时候会写成“次”,但这种写法已经很少使用了。
1. 他对那位著名作家的作品做了一次深入的诠释。
2. 他的演讲能够清晰地诠释这个难以理解的概念。
诠心、诠述、诠释、诠释学
解释、阐述、详解
隐晦、含糊、模棱两可
按辞丞局刍说大发谬论宕挨单眼俄尔芳馥讽职公移鬼伯龟卦龟年鹤算袿袍好奇心红豆蔻徽纆货积绛县老人贾欺洁精禁闭谨抑灸疗鸠杖口蜡窾坎灵溪龙笺罗瑞卿洛师鲁颂马勃牛溲冥宅密侍母猪驽骖懦软片时迁迷清淮倾膝戚疎犬夷攘攘劳劳三庙奢香簭人时望所归嗣男虽使田殖帖例同社透髓枉费心计纬繣飨劳详润遐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