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犹的意思、不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犹的解释

(1).不同。《诗·召南·小星》:“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毛 传:“犹,若也。” 郑玄 笺:“不若,亦言尊卑异也。”

(2).指不同平常,比平常坏。 清 洪昇 《长生殿·献发》:“只道君心可托,万岁为欢。谁想妾命不犹,一朝逢怒。遂致促驾宫车,放归私第。”

(3).不可,不以为然。《诗·小雅·白华》:“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毛 传:“犹,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不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类:

一、表示“不同”或“不如”

此为“不犹”最常见的用法,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或不及之处。

  1. 本义与引申

    “犹”有“如同”“相似”之义,“不犹”即“不同”“不像”。引申可表程度上的不及,意为“不如”“比不上”。例如《诗经·小雅·巷伯》中“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还而不入,否难知也。壹者之来,俾也可忘”,郑玄笺释“俾也可忘”为“俾我于尔亦得如常人,不犹之”,意指“使我待你如常人般平常,而非特殊对待”,此处“不犹”强调“不同于常态”。

  2. 文献例证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雍子奔晋,晋人与之鄐,以为谋主。彭城之役,晋、楚遇于靡角之谷。雍子谓晋师曰:‘归老幼,反孤疾,二人役,归一人。简兵蒐乘,秣马蓐食,师陈焚次,明日将战。’行归者,而逸楚囚。楚师宵溃,晋降彭城而归诸宋。楚失东夷,则雍子之为也……子反与子灵争夏姬,而雍害其事,子灵奔晋。晋人与之邢,以为谋主。扞御北狄,通吴于晋,教吴叛楚……若敖之乱,伯贲之子贲皇奔晋。晋人与之苗,以为谋主。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军而陈。苗贲皇言于晋侯曰:‘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公从之,楚师大败……今又有甚于此者。”其中“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后,杜预注:“言析公之为谋,使楚师不犹旧”,即“析公的谋划使楚军战术不同于以往”,此处“不犹”指“不同于过去”。

二、作为“不犹豫”的省略形式

在特定语境中,“不犹”可视为“不犹豫”的简略表达,强调决断迅速。

  1. 语境特例

    此用法多见于强调行动果断的表述。如《礼记·曲礼上》云:“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其中“定犹与”即“定犹豫”,意为消除迟疑。若反其意而用“不犹”,则可理解为“不迟疑”。

  2. 现代研究佐证

    王力《古代汉语》及虚词研究著作中指出,古汉语中部分否定结构存在省略现象,“不犹”在行动描述中可承载“不犹豫”之义,但需结合上下文明确。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册第782页“犹”字条,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

    在线访问:中华博物网《汉语大词典》(需订阅)

  2. 《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整理本。
  3.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四册,中华书局,2018年;何乐士《古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6年。

网络扩展解释

“不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一、基本含义:不同

二、引申含义:不同平常(比平常坏)

三、否定含义:不可、不以为然

综合说明

该词多用于古代诗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核心围绕“差异”“异常”“否定”三个维度展开。如需进一步分析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诗经》及清代戏曲文本。

别人正在浏览...

白折子邦赋半真半假卑人剥茧抽丝冲改充盈春襟储养村学堂丹林对邻浮音郭沫若函请花簇簇辉荣渐寖见弃嘉讯街面儿上旷任睽携苦参缧绁厘次令閤论律明矾秘野慕尼黑政策酿糯排房陪接评述剖爱遣价侵浔弃辱求諐却回诎要桡膕三径生绢戍妇悚跂天吏天矢阴挑嘴头顶心推革颓年脱活晚稼武城禽无列夏虫疑香池香头笑脱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