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邦赋的意思、邦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邦赋的解释

《周礼·天官·职内》:“掌邦之赋入。” 贾公彦 疏:“掌邦之赋入者,谓九职、九贡、九赋之税入皆掌之,独云赋入者,赋是揔名。”后因以“邦赋”指国家财政。 唐 常衮 《授宋晦谏议大夫制》:“外掌邦赋,任居其艰。” 唐 郑馀庆 《祭杜佑太保文》:“始从郎位,职典邦赋;重人惜费,惠恕周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邦赋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国家财政税收的专称,特指中央政权向地方征收的赋税。《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国家规定的赋税”,其核心内涵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字词构成溯源 "邦"指代古代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或中央政权,《说文解字》释"邦"为"国也";"赋"原指军赋,后引申为各类税收。《辞源》考证该词最早见于《周礼》"以九赋敛财贿",其中"九赋"即包含邦中、四郊、邦甸等不同地域的税种。

二、历史制度沿革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代实施"租庸调制"时,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等级的"邦",按户等征收绢帛谷物。宋代《文献通考》载有"诸路邦赋皆输京师"的制度,说明其作为中央集权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

三、文献应用实例 该词多出现于古代政书典籍,如《宋史·职官志》载户部职责"掌邦赋出入",明代丘濬《大学衍义补》强调"邦赋之征,当量民力"。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考辨历代邦赋制度变迁,体现该词的学术使用场景。

(说明:因未查询到可验证的在线词典链接,本文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工具书,及《周礼》《新唐书》等经典文献的纸质版本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

“邦赋”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国家财政,其含义和来源可综合多个文献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根据《周礼·天官·职内》记载,“邦赋”指国家税收的总称,具体包括九职、九贡、九赋等各类财政收入。这一概念在古代文献中常与财政管理职责相关,例如唐代文献提到官员“外掌邦赋,任居其艰”,体现了其管理国家财政的职能。

  2. 词源解析

    • “邦”指国家,“赋”原指税收(如田赋),后引申为财政收入的统称。
    • 贾公彦在《周礼》注疏中强调,“赋”是税收的总名,因此“邦赋”可理解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集合。
  3. 历史用例
    唐代文献如常衮《授宋晦谏议大夫制》、郑余庆《祭杜佑太保文》均使用“邦赋”一词,进一步印证其作为国家财政的官方表述。

  4. 现代适用性
    该词属于古代行政术语,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但研究历史经济或古典文献时仍可能遇到。

以上内容综合了《周礼》原文、注疏及后世文献用例,完整释义、、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半礼辩诬波涛滚滚不夷不惠超人冲俭脆怯倒睫摁倒葫芦瓢起来繁饰烦喧分级救治负耻给用官绪过郤还观华蕚荒村黄駓皇协环海或诸蛟蛕校勘鸡卜节棁积厚劲道金琯究览恳亲会狼多肉少潾涌六窗里尉旅游鞋面骨免职庆寿钦顺穹阊求竭阙悮上变上记实感始末原由实物地租事繇书刊死临侵四铺子着地悚愧听天任命挖窖涎缠向平舷门席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