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眼看到。 汉 王充 《论衡·说日》:“ 鲁 史目见,不空言者也,云与雨俱,雨集于地。” 唐 韩愈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在文书所记及耳闻相传者不説,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七六公以为世诫。” 宋 苏轼 《苏州姚氏三瑞堂》诗:“ 枫桥 、 三瑞 皆目见,天意宛在 虞鰥 后。”《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向士肃 ﹞后来常对亲友们説此目见之事,以为笑话。”
“目见”是一个汉语词语,指“亲眼看到”,强调亲身经历或直接观察的重要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目见”强调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真实认知,常用于学术考证、文学表达及日常强调亲身经历的场景。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论衡》《二刻拍案惊奇》等文献。
《目见》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表示“亲眼所见”、“亲自目击”的意思。它用来形容自己直接观察到某种情况或事件,意味着信息的来源可靠,具有说服力。
《目见》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目(mù)和见(jiàn)。它的总笔画数为12,其中目的笔画数为5,见的笔画数为7。
《目见》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是在古代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和目击来获取信息,因此产生了这个词汇并逐渐在汉语中广泛使用。
《目見》是《目见》的繁体字写法,它在一些繁体字国家和地区如台湾、香港等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目的形状是两个眼珠的形象,表示眼睛,而见的形状代表了目击、看到的意思。
1. 我亲自目见了他的成功,他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
2. 我目见那起事故的发生,现场情况非常严重。
- 目击者:指亲眼看到或亲自经历某事件的人。
- 目睹:指亲眼看到某事物的发生或存在。
- 目睹者:与目击者意义相同。
- 亲眼所见
- 亲自目击
- 见证
- 传闻
- 听说
- 二手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