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鏚钺的意思、鏚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鏚钺的解释

斧和钺。《左传·昭公十五年》:“其后 襄 之二路,鏚鉞、秬鬯、彤弓、虎賁, 文公 受之,以有 南阳 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 杨伯峻 注:“ 杜 注:‘鏚,斧也;鉞,金鉞也……’赐鏚鉞者,奉王命得专杀戮也。”参见“ 斧鉞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鏚钺"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兵器名称,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鏚钺"是两种古代兵器的合称:

  1. 鏚(qī):

    指斧类兵器,特指一种斧刃较窄、柄部较长的战斧。在《说文解字》中,"鏚"为"戚"的异体字,本义为斧属兵器,后引申为亲近、忧惧等含义。

  2. 钺(yuè):

    形似大斧,刃部宽大呈弧形,兼具砍劈与礼仪功能。古代多作为刑具或王权象征,《史记·周本纪》载"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凸显其权力意义。

二、文化象征

  1. 军事权威:

    二者均为将领指挥作战的兵器,象征军事统率权。如《汉书·王莽传》以"持鏚钺"代指掌握兵权。

  2. 刑罚权力:

    商周时期,"钺"常用于执行刑罚,《国语·鲁语》称"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体现其司法职能。

  3. 文学修辞:

    古籍中常以"鏚钺"比喻严苛的律法或武力征伐,如《后汉书》"陈鏚钺而靡违"形容军令严明。

三、字形演变

四、古籍例证

  1. 《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描述周武王持钺督战。
  2. 《诗经·大雅·公刘》:"干戈戚扬","戚"即"鏚",指武装部族迁徙。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古籍原文无网络链接,此处标注纸质文献来源,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鏚钺”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cī yuè,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历史与文学资料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历史与文化背景

  1. 兵器起源
    “鏚钺”中的“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型兵器,形似斧但刃部更宽大,多用于砍劈。商周时期,青铜钺不仅是武器,更是权力与军事统帅的象征。例如,商王武丁之妻妇好的墓中曾出土大型青铜钺,铭文“妇好”印证了她作为女将的权威。

  2. 功能演变

    • 战场作用:早期作为实战兵器,后因笨重逐渐被戈、矛取代,转为礼器或刑具。
    • 对抗骑兵:唐宋时期,长柄钺被改良用于步兵对抗骑兵,通过砍马腿破坏敌方阵型,如南宋王德曾以此战术击败金兵。

使用场景

“鏚钺”从具体兵器声引申为战争符号,既承载古代军事文化,也反映汉语中通过器物声效表达抽象概念的独特方式。若需进一步探讨其与类似词汇(如“鈇钺”)的差异,可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二背珥愺恅承情吃不了兜着走传致胶垫平东灾二郑泛应风仪付梓刚疏郜大鼎勾决黑灯瞎火鸿飞歡惊滑疑葭蕟家门见睹僭冒郊竟竭悃谨悉军防拘文蝌篆劳动力里通外国六尺之讬柳絮才媛留中民生在勤南风配地彭觥平朔轻手蹑脚确息任诞荣览容隐三兔穴三仪上巾上军山阡身丁食苗霜乌松炉挑泛僮干退税诬玷汙溅闲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