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达到承担赋役年龄的人。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财赋二·身丁钱》:“ 广西 郡县贫薄,凡民间父、祖年六十以上而身丁未成者,亦行科纳,谓之‘掛丁钱’。”
(2).“ 身丁钱 ”的省称。《宋史·孝宗纪三》:“辛未,知 绍兴府 张津 进羡餘四十万緡,詔以代民输和买、身丁之半。”《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 兴 洋 旧有义士,皆驍勇可用,祇是免身丁、差役之类,不费有司钱粮。”参见“ 身丁钱 ”。
“身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达到承担赋役年龄的人
在古代社会,“身丁”特指达到法定年龄(通常为成年)、需要承担赋税和劳役的男性人口。例如,宋代文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提到,广西地区曾对年满60岁但家中男丁未成年的家庭征收“掛丁钱”,侧面反映了“身丁”与赋役制度的关联。
“身丁钱”的省称
“身丁钱”是宋代的一种人头税,主要针对成年男性征收。据《宋史》记载,宋孝宗时期曾用地方官员进献的财政结余,减免百姓的“身丁钱”负担。该税种在南宋时期较为盛行,甚至对寺院僧道也有免丁钱的征收记录。
补充背景:
以上解释综合了历史文献和词典释义,如需更全面的制度考证,可参考《宋史》或宋代经济史相关研究。
身丁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它是由身和丁两个字组成。
身丁的部首为身,总笔画数为7。
身丁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召南·甫田》篇中。它主要用来描述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
身丁的繁体字为「身釘」。
在古代,身丁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其中「身」字在古代写作「⺣」,表示人体;「丁」字在古代写作「⺤」,表示一种形状类似钉子的东西。
他从头到脚每一个身丁都透露出健康和活力。
身丁可以组成许多词语,比如身材、身体、身高等。
身丁的近义词包括身体、肢体、器官等。
身丁的反义词包括心灵、灵魂、精神等,它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和内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