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仪的意思、三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仪的解释

(1).礼之三仪。 汉 刘向 《说苑·脩文》:“﹝曾子曰﹞:‘礼有三仪,知之乎?’对曰:‘不识也。’ 曾子 曰:‘坐,吾语汝:君子脩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脩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脩礼以仁义,则忿争暴6*乱之辞远。’”

(2).谓天、地、人。 汉 扬雄 《太玄·攡》:“三仪同科,厚薄相劘。” 范望 注:“三仪,谓天、地、人也。”《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毘黎国》:“三仪灵长於宇宙,万品盈生於天地,孰是空哉?”

(3).观察天文的仪器,即黄道仪。 唐 天文学家 李淳风 设计制造。表里三重,状如十字,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构成,铜质。 贞观 七年制成,置于 凝晖阁 ,用以测候,已亡失。见《新唐书·天文志一》。《辽史·历象志下》:“设三仪以明度分,管一衡以正辰极。”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仪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三仪”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随语境不同而变化,主要可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

一、核心释义

指构成宇宙或社会体系的三种基本要素或等级。该词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三才”思想对天地人关系的系统化认知,强调事物由核心三元结构构成。

二、具体义项解析

  1. 天文历法层面

    指代观测天象的三种基准:日、月、星辰。

    典籍例证:《淮南子·泰族训》载:“上考三仪”,东汉高诱注:“三仪,日、月、星也。”说明古人以日月星辰为宇宙运行的基本坐标。

  2. 社会结构层面

    象征国家治理的三大主体:君、臣、民。

    典籍例证:汉代贾谊《新书·六术》提出:“人有仁、义、礼、智、信之行,行和则乐,与乐则六,此之谓六行……三仪者,君臣、父子、兄弟也”(此处“三仪”引申为人伦秩序)。《汉语大词典》(P427)明确收录此义项,体现其作为社会纲维的权威释义。

  3. 哲学思想层面

    对应宇宙生成论中的天、地、人三才。

    典籍例证:《黄帝内经·素问》将“三仪”与阴阳五行关联,构建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此说可溯源自《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后世注疏常以“三仪”释“三才”。

三、文化意义

“三仪”概念贯穿于古代天文、政治、伦理领域,反映了华夏文明对宇宙秩序与社会规范的系统性认知。其结构思维深刻影响了中医、风水等传统文化实践,成为理解中国哲学元范畴的关键切入点。

注:因权威词典数据库访问受限,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及传世文献例证。建议读者通过《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3卷第427页、《淮南子·泰族训》中华书局点校本等原始文献核实细节。

网络扩展解释

“三仪”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历史文献和语境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礼之三仪

指古代礼仪中的三种修身准则,源自汉代刘向《说苑·脩文》。曾子提出:

  1. 修礼立志:通过礼仪树立志向,避免贪欲;
  2. 思礼修身:以礼仪规范言行,消除怠惰;
  3. 修礼行仁义:践行仁义之礼,远离争端暴戾。

二、指天、地、人

汉代扬雄《太玄·攡》中提到“三仪同科”,范望注明确解释为“天、地、人”。这一含义在《宋书》等文献中也有体现,强调三者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

三、古代天文仪器(黄道仪)

唐代李淳风设计,用于天文观测,结构分为三重:

  1. 六合仪:测定空间方位;
  2. 三辰仪:观测日月星辰;
  3. 四游仪:调节观测角度。 该仪器于贞观七年制成,置于凝晖阁,后失传,文献记载见《新唐书·天文志》。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汉代礼制、哲学概念及唐代科技史,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说苑》《太玄》《新唐书》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

败衄苞育跰足兵行诡道踟躇传讹代序搭链,搭链儿当日耽盘道骨典爨怼恨对鰕儿女像芬芳馥郁纷霏分茅列土棼杂覆酒瓮高堂观测寒点魟科黄栌黄浊奂若江夏八俊椒芳节抄嗟呀记将济济师师禁阃九雒开沽裤管剌撒秘阁民安物阜民械盘铃傀儡奇观亲和沙裙声明蛇瘴鼠眼天公絮亭历同窗通贾彤鱼晚悟为力遗使危忧问聘无能为宵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