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春秋 郑国 七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郑伯 享 赵孟 於 垂陇 , 子展 、 伯有 、 子西 、 子产 、 子大叔 、二 子石 从。 赵孟 曰:‘七子从君以宠 武 也,请皆赋以卒君貺, 武 亦以观七子之志。’”
(2).指 周褒姒 的七个亲党。《后汉书·左雄传》:“及 幽 厉 昏乱,不自为政, 褒 艳 用权,七子党进,贤愚错绪,深谷为陵。” 李贤 注:“七子皆 襃姒 之亲党,谓 皇甫 为卿士 仲允 为膳夫, 家伯 为宰, 番 为司徒, 蹶 为趣马, 棸子 为内史。 楀 为师氏也。 厉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党盛也。”
(3).指 汉景帝 时同时起兵的 吴 楚 等七诸侯国之王。《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 注:“《汉书》曰:‘ 景帝 即位, 朝错 説上,令削 吴 。及书至, 吴王 起兵诛 汉 吏二千石以下, 胶西 胶东 淄川 济南 楚 赵 亦皆反也。’”
(4).指 汉 末 建安 时期作家 孔融 、 陈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应瑒 、 刘桢 等七人,称 建安 七子。见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之一:“书札二 王 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流。”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其时三祖叶其高论,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
(5). 明 代 弘治 、 正德 年间 李梦阳 、 何景明 、 徐祯卿 、 边贡 、 康海 、 王九思 、 王廷相 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 嘉靖 、 隆庆 时期 李攀龙 、 谢榛 、 梁有誉 、 宗臣 、 王世贞 、 徐中行 、 吴国伦 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 汉 代宫中女官名。《汉书·外戚传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七子”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其具体含义需根据语境判断,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一、特指东汉末年的七位名士
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位文学家。他们活跃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因同居邺城(今河北临漳),文学成就突出,被后世合称为“建安七子”或“邺中七子”。此称谓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来源:《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引《典论·论文》。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动乱与个人抱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
二、指七言古诗的一种体式
在诗歌体裁中,“七子”可指由七句组成的古体诗,每句字数不定,但整体结构为七句。这种体式相对少见,多见于乐府诗或文人拟乐府作品中。例如南朝鲍照的《代白纻舞歌词》其一即为七句成篇。此义项源于对诗歌句数的分类来源:《昭明文选·卷二十八》收录鲍照乐府。
三、字面泛指七个儿子或七位人/物
作为普通名词,“七子”可泛指某人的七个儿子,或七位杰出人物、七种并列事物的统称。例如《诗经·邶风·凯风》有“有子七人”之句,后世或称为“凯风七子”。此用法强调数量“七”和集合概念来源:《汉语大词典》“七子”条释义。
理解“七子”需结合上下文。其最权威且常用的含义是指东汉“建安七子”,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其次指七句体的诗歌形式;最宽泛则指数量为七的集合体。在学术及文学语境中,多指向第一种含义。
“七子”一词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春秋郑国七大夫
指郑国的七位大夫(子展、伯有、子西等),见于《左传》记载。
周褒姒的亲党
西周时期褒姒的七个亲信,包括皇甫、仲允等,被视为导致周幽王昏政的党羽。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叛乱
指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因反对中央削藩政策发动“七国之乱”。
文学领域的代表群体
武侠文化中的组合
常见于小说如“昆仑七子”,多为虚构的门派或侠客团体。
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被外国强占的七处中国领土:
“七子”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常见于历史、文学及近代史领域。若需进一步了解某一类“七子”的详细信息,可参考相关文献或搜索来源。
阿谀求容摆班白耗鄙屑搏取常检粗人谛味对抗对路多样恶恶泛荡方士覆舟之戒感慕孤幼海隝好话横拖倒拽红鰕浑天体叫駡疥瘙杰子敬服精良酒罎枯宅两极了事环马蕃名列前茅鸣雁慕羶浓姿乾酒巧遇羣厉臞小任正冗职叡才洒涕生境释氏时俗手民水马堂联桃花雪添案投几瓮精文君酒窝窝凹凹五熟釜乌鞾綫虾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