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弃繻的意思、弃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弃繻的解释

《汉书·终军传》:“初, 军 从 济南 当诣博士,步入 关 , 关 吏予 军 繻。 军 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復传,还当以合符。’ 军 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復传还。’弃繻而去。”繻,帛边。书帛裂而分之,合为符信,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表示决心在 关中 创立事业。后因用为年少立大志之典。 唐 王绩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诗:“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 唐 杜甫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诗之二:“ 虙子 弹琴邑宰日, 终军 弃繻英妙时。” 清 吴伟业 《感旧赠萧明府》诗:“授简肯忘羣彦会,弃繻谁识少年装。”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弃繻”是一个源自《汉书·终军传》的典故,指代年少立志、决心成就事业的志向。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1. 典故来源
    汉代终军从济南前往长安求学时,守关官吏给他一块“繻”(帛制凭证,用于返程核验)。终军表示“大丈夫西游,终不復传还”,随即弃繻而去,表明自己立志在关中成就事业、不再返归的决心。

  2. 象征意义
    “繻”是古代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即舍弃退路,表达一往无前的志向,后多用于形容年少立大志或果敢决绝的精神。


文学引用


延伸用法

需注意,“弃繻者”在部分现代解释中被引申为“背离本职或放弃责任的人”(如),但此含义并非原典本义,而是后起的衍生用法,使用时应结合语境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繻”的形制或终军生平,可参考《汉书》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弃繻》是什么意思

《弃繻》是一个熟悉的成语,它的意思是放弃熟悉的事物或位置。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主动放弃当前的地位、工作或责任,以追求更高的目标或更好的机会。

拆分部首和笔画

《弃繻》中的部首是“彐”和“糸”,拆分后可分别读作“彐”(jì)和“糸”(mì),共有13画。

来源和繁体

《弃繻》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常被用在古代文献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棄繻」。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弃繻》在古代的写法可能和现代稍有不同,具体写法需要深入研究古代文献。

例句

1. 他毅然决定弃繻旧工作,前往外地追寻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这位成功的企业家弃繻了现有的商业职位,转而向慈善事业发展。

组词

1. 弃官:放弃官职。

2. 弃暗投明:放弃黑暗,投向光明。

3. 弃儿:被父母或亲人遗弃的儿童。

近义词

1. 舍弃:放弃、抛弃。

2. 放弃:主动放弃、抛弃。

反义词

1. 执着:坚持、不放弃。

2. 坚守:保持、守住。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