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仙人所骑的神物。 汉 刘向 《列仙传·呼子先》:“ 呼子先 者, 汉中 关 下卜师也,老寿百餘岁。临去,呼酒家老嫗曰:‘急装,当与嫗共应 中陵王 。’夜有仙人持二茅狗来至,呼 子先 。 子先 持一与酒家嫗,得而骑之。乃龙也,上 华阴山 。” 唐 李白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玉浆儻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闺晤》:“香尘昔惯践轻躯,弄笛曾经伴 緑珠 。飞天早借茅龙驭。” 清 沉用济 《望西岳》诗:“欲跨茅龙问酒母,芝田堪种乏仙才。”
“茅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物,其含义和出处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茅龙”指仙人所骑的神物,常被描述为外形似茅草编织的龙,具有飞升天界的能力。这一概念源自道教神话体系,象征超凡脱俗的仙家坐骑。
最早记载见于汉代刘向的《列仙传·呼子先》:
呼子先是汉中关的卜师,寿百余岁。某日他召唤酒家老妪一同应召中陵王。夜间仙人带来两只“茅狗”,呼子先与老妪各骑一只,茅狗随即化为龙,载二人飞升至华阴山。
该典故被后世文人广泛引用:
“茅龙”融合了道教“物化飞升”思想,茅草化龙的情节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物灵性化的想象,也常用于诗词中表达隐逸或求仙主题。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文背景,可参考《列仙传》原文或相关诗词注解。
茅龙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一种传说中的龙。据说茅龙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形态似蛇,却有龙的霸气和力量。
茅龙的部首是⺏(立刀旁),由部首组成的笔画数是5画。
茅龙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在繁体字中,茅龙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
在古时候,茅龙的汉字写法没有变化,仍然是现代所使用的写法。
他的力量就像茅龙一般,无人可以抵挡。
茅龙没有常见的组词,因为它通常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茅龙的近义词可以包括神龙、巨龙等。
茅龙的反义词可以包括小龙、娇龙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