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tification] 纠正;改正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南史·刘穆之传》
改正;纠正。《汉书·李寻传》:“先帝大圣,深见天意昭然,使陛下奉承天统,欲矫正之也。”《南史·刘穆之传》:“ 穆之 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唐 王勃 《上吏部裴侍郎启》:“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繇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 鲁迅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用笔的人以为一做批评家,便可以高踞文坛,所以速成和乱评的也不少,但要矫正这风气,是须用批评的批评的。”
“矫正”是一个多领域通用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干预手段使事物恢复到正常或理想状态。以下从基本含义、应用领域等方面详细解释:
纠正错误
指对偏差、过失或错误进行修正。例如“矫正发音”“矫正错误观点”。
文献引用:汉代《汉书》和南朝《南史》中已出现该用法,如“矫正末流”(《南史·刘穆之传》)。
动态过程
强调主动干预和调整,如“通过心理治疗矫正行为模式”。
司法与社会工作
在犯罪预防和改造中,指通过教育、心理疏导等手段帮助犯罪者重新融入社会。
医学领域
教育与技术
包括纠正发音、调整设备参数等,如“矫正视力需佩戴眼镜”。
如需了解特定领域的矫正方法(如牙齿矫正流程),可参考权威医学平台。
“矫正”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纠正、改正错误或不良的行为或思想,使之回归正轨或符合正确的标准。
“矫正”的主要部首是“矢”(shǐ),总共有12个笔画。
“矫正”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和《公羊传》等古代文献中。在繁体字中,“矫正”拆分为“矯”和“正”两个独立的汉字。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矫”字的上部是一个象征弓的部分,下部是一个象征箭的部分,形状象征了弯曲的弓箭;“正”字则由“一”和“正”组成,表示一根垂直的直线表示正直、正义。
1. 他通过严格的监管和教育,最终矫正了自己的不良行为。
2. 这个计划旨在矫正过去的错误,确保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
矫正力、矫正性、矫正器、矫正术等
纠正、改正、调整
错误、偏差、扭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