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梁书·元帝纪》:“凿 河 津於 孟门 ,百川復启;补穹仪以五石,万物再生。”
“穹仪”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ōng yí(注音:ㄑㄩㄥˊ ㄧˊ),其核心含义为“天”,即对天空的文学化描述,常见于古代文献和诗词。以下是详细解析:
本义
指天空的广阔与高远,常形容自然景象的辽阔无垠。例如《梁书·元帝纪》中记载:“补穹仪以五石,万物再生”,此处“穹仪”代指天,强调其包容万物的特性。
引申义
可用于比喻宏大、恢弘的事物或境界,如形容人的胸怀宽广或某地气势磅礴。例如:“心怀穹仪,志存高远”。
该词属于较为典雅的书面用语,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学创作或特定语境下能增强表达的意境。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例句,可参考《梁书》原文或权威词典。
穹仪(qióng yí)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穹”和“仪”两个字组成。下面对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进行介绍。
穹字的部首是穴,仪字的部首是人。穹字共有九个笔画,仪字共有六个笔画。
穹仪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礼记·月令》:“穹则配天,周则配地,而天地者,茂也。”意为天穹和地仪,指的是宇宙的上下。后来被引申为指星宿、星座等。
繁体字中的穹仪保留了原来的形状和意义。
古代汉字写法中,穹仪的穹字在上方多数是带有“立人”的结构,下方则是由“日”和“斗”两个部分组成。仪字则是由左右两个“人”字组成,上方有一个小框表示天
1. 他在夜晚观赏着穹仪中的繁星。
2. 这部纪录片详细介绍了穹仪的历史和发展。
穹仪盘、穹仪观、穹仪台、穹仪仪(古称天文观测仪器)、穹仪星坛。
星座、星系、天空。
地球、大地、地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