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苍蝇。蝇色黑,故称。《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营营青蝇,止於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汉书·成帝纪》:“ 建始 元年……六月,有青蝇无万数,集 未央宫 殿中朝者坐。” 唐 韩愈 《郑群赠簟》诗:“青蝇侧翅蚤蝨避,肃肃疑有青飇吹。” 金 党怀英 《立春》诗:“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煖飞。” 鲁迅 《野草·死后》:“嗡的一声,就有一个青蝇停在我的颧骨上。”
(2).喻指谗佞。《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 晋 驪姬 之反情。” 王逸 注:“青蝇变白使黑,变黑使白,以喻谗佞。”《后汉书·邓荣传》:“而臣兄弟独以无辜为专权之臣所见批抵,青蝇之人所共搆会。” 宋 苏轼 《祭黄几道文》:“身为玉雪,不污青蝇。” 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一一四:“休矣著书俟赤鸟,悄然挥扇避青蝇。”
(3).《三国志·吴志·虞翻传》“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虞翻别传》:“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弔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后因以“青蝇”为生罕知己,死无吊客之典。 唐 刘禹锡 《遥伤丘中丞》诗:“何人为弔客?唯是有青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只今一瞑无餘事,未要青蝇作弔忙。” 清 赵翼 《长洲蒋立崖明府最爱拙诗贻之以诗》:“有此神交盖未倾,一人知己足平生。他时不用青蝇弔,此日应先白犬盟。”
“青蝇”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含义及用法:
指黑色的苍蝇。因蝇体颜色偏黑得名,常见于古籍描述,如《诗经·小雅·青蝇》开篇即以“营营青蝇”形容苍蝇飞舞的嗡嗡声。
象征谗佞小人
因苍蝇具有逐臭、散播污秽的特性,古人常以“青蝇”比喻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奸邪之徒。例如《诗经·小雅·青蝇》通过“谗人罔极,交乱四国”的句子,直接指出谗言祸国的危害。后世如《楚辞》《后汉书》等文献也沿用此喻,如“青蝇变白使黑”暗指谗言颠倒黑白。
构成成语“白璧青蝇”
该成语以“白璧”代指清白之人,“青蝇”代指佞人,比喻善恶忠奸的对立,出自唐代陈子昂的诗句。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虞翻别传》记载,虞翻感叹“死以青蝇为吊客”,意指生前少有知己,死后连吊唁者都如苍蝇般微不足道。后世遂以“青蝇”暗喻人际孤寂、境遇凄凉。
在《诗经》中,“青蝇”被用作起兴意象,通过反复强调“止于樊”“止于棘”“止于榛”,暗喻谗言无孔不入的特性,强化了诗歌的讽刺与警示效果。
“青蝇”一词从具体昆虫延伸至抽象比喻,既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体现了对人性之恶的批判。其文化意涵在诗词、典故中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隐喻符号。
《青蝇》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青色的苍蝇。苍蝇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常被人们作为脏乱、恶心和不卫生的象征。
《青蝇》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青(靑)和蝇。青的部首为青字头,青的拆分笔画为8画;蝇的部首为虫字旁,蝇的拆分笔画为10画。
《青蝇》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背二人玉勒犀牛》一文中。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青蝇来象征邪恶、腐败和诱惑力量,寓意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陷害和诱惑所带来的危害。
《青蝇》的繁体字为「靑蠅」。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青蝇」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例如,青字在古代常写作「靑」,蝇字在古代有时写作「蠅」。
1. 他不停地挥拍驱赶着身边的青蝇。
2. 这个街市上青蝇乱飞,让人觉得非常恶心和不卫生。
青蝇无法与其他词组成合成词,因为它本身已经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词语。
近义词:苍蝇、虫蝇。
反义词:蚊子、蝴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