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捕景的意思、捕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捕景的解释

亦作“ 捕影 ”。比喻虚幻。景,通“ 影 ”。《淮南子·说林训》:“象肉之味,不知於口;鬼神之貌,不著於目;捕景之説,不形於心。”《文选·陆机<演连珠>之二五》:“是以重光发藻,寻虚捕景;大人贞观,探心昭忒。” 李善 注:“日月发辉,既寻虚而捕影,欲藏形而託暗,岂得施其巧密乎!”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捕影之言莫测,击风之论难尽。” 宋 苏轼 《送程建用》诗:“十年困新説,儿女争捕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捕景,汉语复合词,由“捕”与“景”二字构成。《说文解字》中“捕”释为“取也”,指捕捉动作;“景”则包含“日光”“景象”双重含义。该词在古籍中多作“捕捉光影”解,如《淮南子·原道训》载“夫光可见而不可握,可慕而不可追”,描述其虚幻特性。

从词义演变角度分析,捕景在历代文献中存在三层内涵:

  1. 物理本义:指实际捕捉光线或投影的行为,如《齐民要术》记载古人用日晷观测日影推算时辰的实践活动。
  2. 哲学引申:道家典籍中喻指追求虚无缥缈之物,《庄子·逍遥游》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对比“捕景于地”的徒劳,揭示其形而上学内涵。
  3. 文学意象:唐宋诗词中常用于营造虚实相生的意境,苏轼《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即暗含光影捕捉的审美表达。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属罕用词汇,但在古代天文观测、哲学思辨及艺术创作领域具有独特价值。权威典籍如《汉语大辞典》《古代汉语词典》均收录此词条,建议读者通过《四库全书》电子版或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疏》进行延伸研读。

网络扩展解释

“捕景”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古籍文献及权威解析得出以下解释:

一、基本词义

“捕景”通“捕影”,意为比喻追求虚幻或不可捉摸的事物,带有哲学层面的抽象性。其中“景”是“影”的通假字()。

二、文献出处

  1. 《淮南子·说林训》
    提到“捕景之说,不形于心”,用“捕景”形容无法被心灵具体感知的虚幻概念,如鬼神、象肉之味等()。
  2. 陆机《演连珠》
    以“寻虚捕景”描述对虚无之物的徒劳追寻,李善注释进一步强调其“藏形託暗”的不可实现性()。

三、用法特点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学及哲学论述中,表达对抽象、不可证实事物的探讨或批判。例如苏轼在《送程建用》中借“捕影”讽刺空谈理论的行为()。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学创作场景。其核心意义与“捕风捉影”相近,但更具文言色彩。

建议:如需深入理解,可查阅《淮南子》《文选》等原典,或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的词条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博通经籍惨緑愁红灿然逞顽杵糠纯衣翠钱丹繶砥课分付辅靥该洽格林尼治广譬曲谕关营箍节儿故券浩博厚敛胡袋溷浊虎体鹓班谏阻骄闇计乡居功考鉴灵开历史唯物主义买交面嫩腼颜人世明滩鸟类辟廱迁风移俗乾罗铅墨遣意青泥饭妻室丘甲仁心仁闻乳间股脚塞塞撒枯三折肱绶带疏麻四六文司马迁桃李年通轨头痛额热微粒帏帘滃然五调五光小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