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书·周官》:“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后汉书·韦义传》:“﹝ 韦义 ﹞数上书 顺帝 ,陈宜依古典,考功黜陟,徵集名儒,大定其制。”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四章:“公政府官皆听政长黜陟。”
黜陟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政治制度中,指对官员的罢免与升迁。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考核评定官员的政绩,进而决定其官职的升降。以下从字义、用法及典籍引用角度详细解析:
黜(chù)
本义为降职、罢免。《说文解字》释为“贬下也”,强调对不合格官员的贬斥。
例:《论语·微子》载“柳下惠为士师,三黜”,即多次被免职。
陟(zhì)
本义为晋升、提拔。《说文解字》释为“登也”,引申为官职提升。
例:《尚书·舜典》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指通过考核决定官员升降。
“黜陟”二字合用,形成反义复合词,专指古代官吏的考核与任免机制:
《尚书·舜典》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释义:每三年考核政绩,三次考核后决定昏庸者罢黜(黜)、贤明者晋升(陟)。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尚书正义》)
《汉书·武帝纪》
“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严助以贤良对策,上善之,擢为中大夫……其黜陟之法,自此始。”
反映汉代已建立系统的考核升贬制度。
(来源:中华书局《汉书》)
《资治通鉴·唐纪》
唐代设“黜陟使”,巡察地方并行使任免权:
“分遣黜陟使于诸道,察长吏能否。”
(来源:中华书局《资治通鉴》)
“黜陟”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选贤任能”的治理思想,如诸葛亮《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即强调赏罚升贬需公正统一,成为后世吏治的重要原则。
“黜陟”作为历史政治术语,承载了古代官员考核的核心机制,其严谨性与权威性源自经典文献的记载。现代虽不再使用该词,但其代表的绩效评价理念仍具借鉴意义。
“黜陟”是一个古代政治术语,主要用于描述官员的职位升降和人才选拔机制。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词由“黜”(chù)和“陟”(zhì)组成,分别表示“罢免、降职”与“提拔、升迁”。合称指通过考核决定官员的职务调整,体现古代官僚体系中的奖惩制度。
字义分解
历史出处与应用
最早见于《尚书·周官》:“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指通过考核诸侯政绩决定其地位升降。唐代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亦用“黜陟不闻”表达对官场规则的疏离。
应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政治文献,如官员考绩(如“考绩黜陟”)、史书评价(如《汉书》记载“不行黜陟,而蕃国自析”)。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则扩展其义为“褒贬”。
相关成语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历史背景,可查阅《尚书》《汉书》等典籍,或参考汉典、辞海等工具书来源。
办梓标金别渎冰山难靠伯甸不虞之隙草昧綝纚尺书慈幼局搭缝诞欺担任担雪塞井到悬端雅芳羞凤尖头腹水号愬赫赫扬扬合遝黄鸟之旗胡豆阍略缴驳角触急功好利警宵钧牌寇叛连雪灵士鹿尾门键蜜醴农具贫而乐道仆陈杞宋无征三文鱼山岛山垠神仙窟释鞌絁袍耍狮子瞬间説破嘴桃源洞题进体语宛童危若朝露湘灵鼓瑟险诨写籙楔子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