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凋零的浮萍。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家退翁知怀安军》:“西南正春早,废沼黏枯萍。” 宋 范成大 《次韵庆充避暑水西寺》:“新涨忽勇退,篱落粘枯萍。”
枯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意蕴的复合词,由“枯”与“萍”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枯萎或干枯的浮萍。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意象及文献用例三方面详释:
《汉语大词典》释为“草木失去水分或生机而萎黄干瘪”,如《淮南子·原道训》载:“木枯则槁。”
指浮萍,水生漂浮植物。《王力古汉语字典》注:“萍,浮萍,叶浮水面,根垂水中。”
合指枯萎凋零的浮萍,象征漂泊无依、脆弱易逝之物。如《汉语大词典》例:“枯萍随浪转,寒月逐沙飞。”
浮萍无根随波逐流,枯萍更强化了飘零感。白居易《答微之咏怀见寄》云:“浮生同逆旅,枯柳复枯萍。”
枯萍易朽,喻指世事无常。李时珍《本草纲目·水萍》载:“萍浮水面,一夜生九子,然遇霜即枯。”
常见于描写秋景的诗词,如“池冷枯萍合,林寒宿鸟惊”(明代高启诗),烘托凄凉意境。
宋代陆游《秋夜》:“败壁蜗黏枯萍,空阶蛩语碎月。”以枯萍衬秋夜寂寥(《剑南诗稿》卷十二)。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枯萍”为“枯萎的浮萍”,属书面语词汇。
据《中国植物志》,浮萍科植物遇低温或干旱即枯萎,印证“枯萍”的自然现象。
结语
“枯萍”一词凝练了自然现象与人文隐喻,既是实指枯萎的浮萍植物,亦承载着中国文学中关于飘零、衰飒与生命无常的深刻哲思。其释义与用例在历代典籍中脉络清晰,兼具语言规范性与文化厚重感。
参考文献来源
“枯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凋零的浮萍,常见于古典诗词中描写自然景象。例如:
作为成语使用时,比喻人或事物失去生机、变得无足轻重:
注: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文学性表达或古籍引用。若需具体诗句出处或扩展用法,可参考《苏轼诗集》《范石湖集》等文献。
板櫈拨弓补陀朝旨尺布斗粟冲恬遄急出给麤且等加速运动滴搭第功兑头法驾翻新蜂江纷沓干鳖缟冠更葬黑娄娄河涌黄眚恢廓大度胡秦坚称健身机臣汲古劳来列荣蛉川六丁黑煞銮刀猫道梅坞泥污飘举迁逐窍妙切换骑鹤望扬州顷月亲知羣疠日昳戎旅三日三夜说不了三足鼎僧史审的失声痛哭太母特故投袂而起厢兵枵腹终朝销殻信步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