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轻视生命而为正义事业牺牲。《太平御览》卷四四一引 晋 杜预 《女记》:“当时闻之,人无勇怯,莫不强胆增气,轻身殉义,攘袂高谈称羡。”
轻身殉义(qīng shēn xùn yì)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字义、文化内涵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轻身
“轻”指看轻、不重视;“身”指身体、生命。合指轻视个人生命安危,语出《韩非子·难言》:“轻身而殉名。”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版)第1235页“轻”字条。
殉义
“殉”为为某种目的牺牲生命(《说文解字》:“殉,用人送死也”);“义”指正义、道义。合指为坚守道义而献身。
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版)第163页“殉”字条。
轻身殉义指为维护正义事业而主动牺牲生命,强调将道义置于个人生命之上的价值观。其核心精神源于儒家“舍生取义”思想(《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典籍用例:
描述南朝宋大臣袁粲为抵抗篡位者萧道成,明知必败仍率部死战,最终殉国。
来源:《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版)卷八十九。
儒家伦理的实践
成语体现儒家“义高于生”的价值观,与“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互为表里,成为古代士人精神标杆。
来源: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版)第四章。
与“轻生”的本质区别
“轻身殉义”强调为崇高目的理性赴死,区别于无意义的“轻生”(如《汉书·杨王孙传》批评的“轻其身”)。
来源:《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开明出版社,2009版)“轻身殉义”词条。
该成语多用于颂扬为民族大义、公共利益牺牲的英雄,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或抗战英烈事迹。
例证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版)第10卷“轻身殉义”释义。
“轻身殉义”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含义: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轻视自己的生命,甚至甘愿牺牲。该成语强调在道义与生命之间的选择,体现舍生取义的精神。
最早见于晋代杜预的《女记》,原文为:“当时闻之,人无勇怯,莫不强胆增气,轻身殉义,攮袂高谈称羡。”
此句描绘了人们受义举感召,勇敢为正义献身的场景。
提示: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词典与古籍,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百计千方百炼钢秉宪博射布唇枯舌不想参乘策使插花长统靴巉峭扯谈扯拽持正不阿蹿腾打翻黨徽断用耳坠凤凰阁风听甘结公决咍吁憾轲好妇滑轮晃荡揭黄金颷警跸酒吧间髡躶连词廉峭龙飙熝头僧马军贸说每时每刻瞢眊觅死母驴慕望昵洽前程似锦壤坟沙墋神会世医恕道贪横坛宅桃穰筒竹布投篮王子侨无平不颇五细纤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