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首的意思、不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首的解释

不伏罪。《汉书·梁怀王揖传》:“王阳病抵谰,置辞骄嫚,不首主令,与背畔亡异。” 颜师古 注:“不首谓不伏其罪也。”《南史·范晔传》:“詔收 综 等,并皆款服,唯 曄 不首。”《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这婆子不合假装姑姑,同谋不首,亦合编管邻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不首”是古汉语中的法律术语,指不承认罪行或拒绝伏罪的行为。该词最早见于《汉书·梁怀王刘揖传》:“王阳病抵谰,置辞骄嫚,不首主令”,描述诸侯王拒绝服从朝廷命令的情形。在《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中,“不首”被明确解释为“不伏罪”,强调其与古代司法制度的关联性。

从构词法分析,“首”在古汉语中具有“自陈其罪”的含义(《说文解字》),因此“不首”通过否定副词构成反义复合词,完整保留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权威工具书中。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在研究秦汉法律文献时仍具重要语义价值,如《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的“盗不首者,斩左趾”等刑罚规定。

注:文献引用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及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等纸质权威出版物,因数字版本需特定机构访问权限,此处暂不提供网络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不首”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文献或使用场景区分:

  1. 不伏罪(主要含义)
    指不承认或不服罪,常见于古代法律文书和史籍记载。

    • 出处:
      《汉书·梁怀王揖传》记载:“不首主令,与背畔亡异。”颜师古注:“不首谓不伏其罪也。”
    • 例句:
      《南史·范晔传》提到:“唯晔不首。”即范晔不认罪。
  2. 不愿担任首领(引申义)
    现代词典中补充的引申含义,指不愿意承担领导责任或成为中心人物。

    • 使用场景:
      形容某人拒绝领导职位,或避免成为焦点。例如:“他性格谦逊,始终不首。”
    • 典故: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但需注意此说法在古籍中未明确提及,可能为现代引申。

建议进一步查阅《汉书》《清平山堂话本》等原始文献,或权威词典以获取更完整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班子碚礧炳炳麟麟补阙剗的程律痴儿女出自意外当境倒月大雨如注调弓蠹落法力反射角盖过敢仔瑰意琦行过书海外好奇心涸渔合着合注华冠丽服毁谮谨本详始金华洞绝顶聪明蹶蹄拦击剌塔裂灭离合器领旂厉饰六刺马邓孟享南烹钳卢愀然樵舟契诃夫身首异处设悬事局蜀本枢斗死格耸动抬价天陛铜钱五斗橱无厚诬情五色棒下辈子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