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名的意思、漏名的详细解释
漏名的解释
(1).谓在贺新天子即位的册牒上漏署姓名。《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五年》:“故事,新天子即位,两省官同署名。上之即位也,諫议大夫 裴夷直 漏名,由是出为 杭州 刺史。”
(2).引申为去职;除名。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诗:“胡为事章句,漏名入街郭。”
词语分解
- 漏的解释 漏 ò 物体由孔或缝透过:壶里的水漏光了。漏风。渗漏。漏泄(a.水、光等流出或透出;b.泄露)。漏电(跑电)。 泄露:走漏消息。漏底(泄露内情)。透漏。 脱逃或无意放过:疏漏。遗漏。挂一漏万。漏网之鱼
- 名的解释 名 í 人或事物的称谓: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坣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叫出,说出
专业解析
“漏名”的汉语词典释义
“漏名”为汉语复合词,由“漏”与“名”组合而成,常见释义可分为两类:
-
字面含义
- “漏”指遗漏、缺失,“名”指姓名或名称,合指因疏忽未将姓名记录在册。例如科举考试中考生未被登记的情况,引申为未进入正式名单或未获应有资格。
- 例:清代《钦定科场条例》载“誊录疏漏名籍者,依律究责”,指誊写疏漏导致考生姓名未载入名册。
-
引申义
- 泛指未被公开提及或隐去真实姓名的状态,常见于古代文献及现代媒体报道中。
- 例:宋代《续资治通鉴长编》提及官员“漏名奏事”,即匿名呈递文书。
语用场景与权威引用
- 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古代科举、官场文书疏漏现象,如《清史稿》载“漏名者黜落,考官同罪”。
- 现代用法:指名单缺失或匿名状态,如新闻报道“表彰名单漏名引发争议”。
词源考据
“漏名”属动宾结构,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科举制度,后随官僚体系完善成为固定用法。权威典籍如《汉语大词典》未单列词条,但可通过拆分释义及文献用例明确其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
“漏名”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òu míng,具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
1.基本含义
- 漏署姓名:指在新天子即位的庆贺册牒上遗漏签署姓名。这一用法源于古代礼仪制度,例如唐代文宗时期,谏议大夫裴夷直因未在即位册牒上署名而被贬为杭州刺史(参考《资治通鉴》记载)。
- 引申为去职或除名:因疏漏或过失导致官职被免去,例如宋代王禹偁的诗句“漏名入街郭”即暗示因疏忽失去职位。
2.扩展含义
- 未被历史记载的名字:现代语境中,也可形容历史上曾有过贡献但未被广泛知晓的人物。
使用场景与示例
- 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员因疏忽导致的政治事件,如“漏名”事件成为唐代官场典故。
- 现代比喻:可借指因疏忽而未被记录或忽视的人或事,例如“他的功绩险些漏名于史册”。
来源说明
- 以上解释综合了高权威性词典(如《查字典》)与历史文献(如《资治通鉴》)的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爷百务迟旦嗤摘窗花楮知白丹书铁券打硪得济地动说东藩斗山鄂渚凤冠霞帔锋芒毕露風濤府仓复命槅子门沟中瘠瓜皮船好处费贺赖和市红男緑女匠心静僻镜洗炬火菊坛科讁口出狂言亏耗来物螺杆緑水青山履狶门政迷登名声磨礲亩级粘粘糊糊凭白无故平康里栖泊清浊同流佉路瑟吒搔首踟蹰盛食厉兵时为束担私记宋襄之仁岁试誊黄团头颓阤仙桡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