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汤刑的意思、汤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汤刑的解释

商汤 制定的刑法。《左传·昭公六年》:“ 夏 有乱政而作《禹刑》, 商 有乱政而作《汤刑》, 周 有乱政而作《九刑》。”《竹书纪年》卷上:“﹝ 祖甲 ﹞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汤刑是中国古代商朝时期制定的刑法典,其名称源于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又称成汤)。该法典是商代法律体系的核心,也是中国现存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成文刑法之一,反映了早期奴隶制社会的法律特征。

一、基本释义

“汤刑”即商汤制定的刑律。“汤”指商汤,“刑”指刑罚、法律条文。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多方》:“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制官刑,儆于有位。” 后《左传·昭公六年》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表明其因治理社会动荡而生。

二、历史背景与内容特点

商朝以“天命观”维系统治,法律兼具神权与王权色彩。据《竹书纪年》及《吕氏春秋》记载,汤刑包含五类重罪(“五刑之属”),如墨(刺面)、劓(割鼻)、剕(断足)等肉刑,并确立“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原则。其核心条文“昏、墨、贼,杀”载于《左传》,规定贪污(墨)、杀人(贼)、内乱(昏)者处死,体现严刑峻法的特征。

三、文献传承与影响

汤刑原文已佚,但通过《尚书》《荀子·正名》等典籍的引述得以部分保存。西周《九刑》与《吕刑》均受其影响,后世法家亦视其为成文法源头。现代学者如张晋藩在《中国法制史》中指出,汤刑“以刑统罪”的体例开创了中国古代法典编纂的先例。

四、学术争议

部分学者对汤刑是否为系统法典存疑。李学勤根据甲骨文研究提出,商代法律多为君主临时裁决,但《礼记·曲礼》郑玄注明确提及“汤刑”为成文律典,考古发现的商代青铜器铭文(如《亻朕匜》)亦印证了条文的存在。


参考资料:

  1. 《尚书·多方》,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左传·昭公六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第一卷),法律出版社,ISBN 978-7-5036-9190-3。
  4. 李学勤《商代史·卷四:商代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礼记注疏》(宋刻本影印)。

网络扩展解释

汤刑是中国古代商朝时期的重要法律体系,具有多重含义和演变过程,需从不同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与起源

  1. 法律体系
    汤刑是商朝制定的成文法典,由开国君主商汤创立,后经祖甲修订。其名称源于商汤,主要功能是镇压叛乱、维护统治秩序,内容包含习惯法和未公开的成文刑书。

  2. 刑罚方式
    部分文献将“汤刑”解释为酷刑,即用沸水或沸汤对犯人施刑,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这种刑罚常见于商周时期,用于震慑反抗者。

二、历史背景与特点

  1. 制定原因
    商朝初期政局动荡,《左传》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表明其目的是通过严刑峻法巩固统治。

  2. 内容与对象

    • 包含300条罪例,以“不孝”为最重罪名,强调礼法结合。
    • 主要针对官吏而非奴隶,通过“官刑”约束统治阶层内部。
    • 刑罚残酷,如“炮烙之刑”和“弃灰斩手”等。

三、影响与评价

  1. 历史延续性
    周朝初期沿用汤刑,荀子提出“刑名从商”,认可其法律框架的合理性。

  2. 争议性
    汤刑的极端手段(如酷刑)体现了古代法律维护阶级统治的暴力本质,但也引发对法律公正性的反思。

四、文献记载

“汤刑”既指商朝法典,也包含其严酷的刑罚手段,反映了早期中国法律与权力、道德交织的复杂性。

别人正在浏览...

八分公百世流芳罢筯便譬褊窄撺咬存雄大匠运斤大吕道衢典当地煞贰郡封泥服宠浮竞感悦钩针拐棒丱歲裹骽海水发光黄杨厄闰护羌嘉粮甲骑激亢金精吉辛决算举时看青匡衞癞头鼋连天匝地令人生畏零食例转龙钤陆门面缚舆榇骈奏平封平金衾裯不掩青编七事子荣泽神州石火电光施予水上运动四胑逃军贴息外国籍瓦人未来生问龟物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