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司隶的意思、司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司隶的解释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 汉武帝 置司隶校尉,领兵一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察大奸猾。后罢其兵,改察 三辅 、 三河 、 弘农 七郡。 哀帝 时称司隶, 东汉 复旧称,仍察七郡。 魏 晋 以后沿用, 唐 废。参阅《通典·职官十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司隶是古代中国官职名称,其核心含义指“负责监察、缉捕与京畿地区治安的官员”,源于周代,秦汉时期发展为重要监察官职“司隶校尉”。以下从词义、职能与历史演变角度详细解析:


一、词义溯源

  1. “司”:

    本义为“主持、掌管”(《说文解字》:“臣司事于外者”),引申为职掌某项事务的官职。

  2. “隶”:

    原指“附属、差役”(《周礼·秋官》载“隶仆”掌宫廷杂役),后扩展为“管辖范围”,特指直属天子的京畿地区。

    合称“司隶”即“掌管京畿要务的官员”,初见于《周礼·秋官》司隶职,统领罪隶、蛮隶等,负责治安与劳役管理。


二、职能演变与历史地位

  1. 秦汉:监察核心

    汉武帝设“司隶校尉”,持节监察京师(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及百官,权力涵盖弹劾皇亲国戚(如纠察丞相过失),兼领京畿治安与重大案件审理(参考《汉书·百官公卿表》)。其地位与御史中丞并列,合称“三独坐”,《后汉书》载其“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

  2. 魏晋南北朝:权责分化

    魏晋时司隶校尉与御史台职能重叠,渐转为行政长官。西晋改称“司州牧”,统辖京畿行政(《晋书·职官志》)。北魏废置,职能并入“司州刺史”。

  3. 隋唐以降:名存实亡

    隋朝废司隶校尉,监察权归御史台。唐代仅存“司隶台”短暂设置(《隋书·百官志》),后世不再复用此职名。


三、文化影响与制度遗产

司隶校尉制度体现古代中央集权对京畿控制的强化,其“持节独立监察”模式为后世巡察御史制度雏形。东汉司隶校尉如鲍永、李膺以刚直闻名,成为“清官”符号(见《后汉书·酷吏列传》),而“司隶”一词亦成文学中“执法威严”的象征(如李白《赠从孙义兴宰铭》诗“司隶不敢捕”)。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司隶”词条释义。
  2.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张政烺主编,司隶校尉制度沿革考释。
  3. 《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对司隶校尉职能的原始记载。
  4.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论汉唐京畿管理机制演变。

网络扩展解释

“司隶”一词在中国古代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官职名称,也指特定地理区域,具体解释如下:

一、官职释义

  1. 基本职能
    司隶最早见于《周礼》,属秋官之属,负责监察、捕盗及管理劳役。汉武帝时期设立“司隶校尉”,初期领兵一千二百人,负责抓捕巫蛊、督察奸猾,后转为监察京畿及周边七郡(三辅、三河、弘农),成为皇帝直接任命的高级监察官。

  2. 权力演变
    西汉哀帝时简称为“司隶”,东汉恢复“司隶校尉”旧称,魏晋沿用此职,至唐代废除。其职权从军事镇压逐渐转为行政监察,地位崇高,可直接弹劾官员,甚至干预司法。

二、地理范围

司隶作为区域名称,主要指西汉武帝设立的司隶校尉部,辖长安、洛阳周边七郡,包括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各朝代辖区有所调整,但始终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核心区域。

三、历史地位

司隶校尉兼具监察与行政职能,地位相当于州刺史,但因管辖京畿要地,实际影响力更大。其职能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央集权对地方控制的需求,是研究汉唐官制与地理的重要切入点。

别人正在浏览...

哀厚按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豹足辩事愎戾不含糊丛缪戥耗东西南朔顿羹顿饭二浙繁文缛礼负苞负囊扶余怪胎冠冕堂皇栝子松蛊蚀恨五駡六黄绵袄活似简省家史济世爱民酒鳞控连赖子理纳理色六条马角生蒙辜面命目不暇接纳访内窑宁宇盘湢巧节耆德硕老清泠祛风日近长安远荣鲜圣诫食馔一口双俸鼠胆躺卧渟蓄讬故纨绮温度表武乐仙俦先马走下行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