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羊、豕三牲各七。古代天子馈赐诸侯的礼品。《周礼·秋官·大行人》:“诸侯之礼……介七人,礼七牢。” 郑玄 注:“三牲备为一牢。”《礼记·礼器》:“诸侯七介七牢。” 孔颖达 疏:“牢,大牢也。谓诸侯朝天子,天子以大牢礼赐之也。”《国语·晋语三》:“﹝ 秦君 ﹞乃改馆 晋君 ,馈七牢焉。” 韦昭 注:“牢,牛、羊、豕为一牢。饔餼七牢,侯伯之礼。”
“七牢”是古代礼仪中的专有名词,具体解释如下:
指牛、羊、豕(猪)三种牲畜各七头,是周代天子赐予诸侯或高级宾客的隆重礼制规格。
礼制等级
根据《周礼·秋官·大行人》记载,诸侯朝见天子时,天子会以“七牢”作为接待礼仪,属于侯伯级别的待遇(《国语·晋语三》中亦有类似记载)。
规格含义
“牢”为古代祭祀或宴飨时使用的牲畜单位,一牢包含牛、羊、豕各一头,因此“七牢”即三种牲畜各七头,合计二十一头。
主要用于描述周代分封制度下的礼仪活动,如诸侯朝觐、外交馈赠等,体现等级尊卑(如《礼记·礼器》提到“诸侯七介七牢”)。
需注意,部分现代解释可能将“七牢”引申为“严密监禁”的成语,但这一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撑,传统文献中均指向礼制含义。
《七牢》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某个地方或建筑物中的七个牢房,用来关押犯人。
《七牢》的拆分部首是牛,其中包含了11个笔画。
《七牢》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监狱制度。在古代,社会治安脆弱,为了维护秩序,对犯罪分子进行严厉的惩罚,牢房成为囚禁犯人的重要设施。七牢则代表着囚禁犯人的严酷程度。
《七牢》的繁体字为「七牢」。
在古代,「七牢」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具体写法为:
七:即现代汉字写法。 牢:由「宀」(宝盖头部分)和「老」(古代人的头)组成。
1. 这座监狱共有七牢,关押了许多罪犯。
2. 他因犯罪被关进了七牢,面临着长期的牢狱之灾。
3. 行为恶劣的罪犯将被送进七牢进行严惩。
七层、七彩、七嘴八舌、牢房、监牢。
牢笼、囹圄、狱牢。
自由、解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