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遗失。 唐 李靖 《李卫公问对》卷上:“诸拾得阑遗物,当日送纳虞侯者,五分赏一。”《新唐书·百官志一》:“阑遗之物,揭於门外,牓以物色,期年没官。” 宋 李纲 《与向伯恭龙图书》:“当于事定威行之后,置一官司,出文榜,立限期,俾得阑遗之物一钱以上并自陈纳。过期因事彰露,为人告发,并置之法。”
(2).遗漏。《元史·世祖纪五》:“括诸寺阑遗人口。”《元史·世祖纪八》:“辛巳, 大都 立 蒙古 站屯田,编户岁输包银者及 真定 等路阑遗户,并令屯田。”
“阑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遗失
指物品丢失或无人认领的状态。例如唐代《李卫公问对》提到,拾得“阑遗物”需当日上交官府,并给予拾获者五分之一的奖赏。宋代李纲的文书也提及对“阑遗之物”需设立专门机构处理。
遗漏
表示人员或事物的遗漏。如《元史》记载,元代曾清查寺庙中“阑遗人口”(遗漏登记的人口),并将这些人口编入屯田。
该词现代已不常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研究领域。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唐书·百官志》《元史·世祖纪》等原始文献。
阑遗是一个汉字词汇,拼音为lán yí。它有多个不同的意思和用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引申。
阑遗的部首是门(mén),总共有12个笔画。
阑遗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卫风·有女同车》:“彼其之子,小佻遗脱。”由此可见,阑遗意指忽略、误失或遗漏。
在繁体字中,阑遗的写法为闌遺。
古代的汉字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差异,阑遗的古状字形为“闌”,由于书写风格的变化,现代简化字采用了“阑”的形式。
1. 她一直忙于事务,常常会阑遗一些细节。
2. 报告中阑遗了一些重要的数据,需要进行补充。
3. 他对过去的机会印象深刻,因为阑遗了当时该做出的决定。
经常与阑遗一起组成词语的有:
1. 遗漏(意思相近)
2. 遗失(意思相近)
3. 忽略(意思相近)
与阑遗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遗漏
2. 遗失
3. 忽略
与阑遗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1. 留意
2. 注意
3. 照料
白眼珠子饱暖生淫欲卑田院本质别疏不禁不由不亏觇逻乘肥单师敌害冬花恶声恶气番行梵音肺腑交肥臞丰狐给定给散功名利禄规格火冒三尺斠然一概急潮激触井旟金气给事黄门酒地花天宽征劳动生产率慄斯弄堂房子炉拂緑筱髦子秘册命祭内神啮梨愆乏窃命情见势屈晴旭琦巧权忮散差申济失去时子衰亡体相碗内拿蒸饼偎抱惟利是命文文莫莫五旗县楣小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