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呈递诉状。《北齐书·魏收传》:“众口諠然,号为‘秽史’,投牒者相次, 收 无以抗之。”《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以 彦泽 之罪宣示百官,问应死否,皆言应死。百姓亦投牒争疏 彦泽 罪。”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董伯念》:“ 彭 为令负清劲名,在西臺亦錚錚者,巡方入 苕 ,诸仇 董 者,争先投牒,填塞途巷。”
(2).呈递文辞。《旧唐书·杨绾传》:“自古哲后,皆侧席待贤;今之取人,令投牒自举,非经国之体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宾兴考试》:“至于 隋 ,置进士科,专试文词,皆投牒自进。”
(3).投弃授官的簿录。借指弃官;辞职。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投牒归隐,未尝岩栖谷饮;而盘桓斗室,竟岁不履城市。”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哲兄公祖竟未得一见,昨在 杭 ,知其已投牒欲归,不知还都下乎,抑竟归山也?”
“投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结合不同历史文献和权威释义整理如下:
呈递诉状
指古代百姓向官府提交诉讼文书的行为。例如《资治通鉴》记载,后汉时期百姓曾“投牒争疏彦泽罪”,即通过递交诉状揭露官员罪行。
呈递文辞
多用于科举或自荐场景,指向官方提交文章或申请。如唐代杨绾曾批评“投牒自举”的选官方式,认为此举有失体统。
弃官辞职
通过交还官职簿录(类似现代辞呈)表明离职意向。《旧唐书》等文献中,“投牒”被借指官员主动辞去职务。
现代汉语中“投牒”已罕用,但其含义可对应“起诉”“申请”“辞职”等行为。研究时需注意结合古籍用例,避免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资治通鉴》《北齐书》等原始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投牒》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向上级、上司或者有关部门递交书信、文书或者申请。
《投牒》的部首是手,拆分后的笔画为10画。
《投牒》该词来源于古代文献,目前常用的是简化字形式。在繁体字中,该词的写法为「投牒」。
在古代汉字中,《投牒》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投帖」。
1. 我将会及时将申请材料投牒给上级领导。
2. 这封投牒的信准确地表达了我的诉求。
投诉、投递、投稿、牒文、牒证
递交、呈交、递送
接收、批示、回应
傲雪凌霜白帽北面称臣不值当仇视窗挺楚王山麤秽麤滞典治递次兜搭度量督领反绑芳声法衣干路革究贯顶犷暴蛊蚘贵在知心和璞会士晦僞觳苦肩负谏训拣择计行虑义九成宫碑旧屯龙旌龙廷緑縢马上人膜外迫陿千斤犍庆快穷哥们蛩蚷虬户桑户省息神羞食鴈石油地蜡疏散松原梯石同舟敌国退路屯毛不辨外见剜挑无正详的仙人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