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投牒的意思、投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投牒的解释

(1).呈递诉状。《北齐书·魏收传》:“众口諠然,号为‘秽史’,投牒者相次, 收 无以抗之。”《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以 彦泽 之罪宣示百官,问应死否,皆言应死。百姓亦投牒争疏 彦泽 罪。”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董伯念》:“ 彭 为令负清劲名,在西臺亦錚錚者,巡方入 苕 ,诸仇 董 者,争先投牒,填塞途巷。”

(2).呈递文辞。《旧唐书·杨绾传》:“自古哲后,皆侧席待贤;今之取人,令投牒自举,非经国之体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宾兴考试》:“至于 隋 ,置进士科,专试文词,皆投牒自进。”

(3).投弃授官的簿录。借指弃官;辞职。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投牒归隐,未尝岩栖谷饮;而盘桓斗室,竟岁不履城市。”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哲兄公祖竟未得一见,昨在 杭 ,知其已投牒欲归,不知还都下乎,抑竟归山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投牒(tóu dié)是古代汉语中的法律术语,指通过官方文书形式进行诉讼或申请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可分为三方面:

  1. 基本释义

    投,意为"递交";牒,指古代公文或诉状。《汉语大词典》定义其为"呈递诉状或申请文书的正式程序",常见于宋元明清的司法文书中。

  2. 历史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宋史·职官志》,特指科举考生向礼部提交的资格审核文书。明代《大明律》将其扩展为包含财产纠纷、户籍变更等行政司法流程的通用术语。

  3. 使用场景

    包含两个典型情境:

    • 司法诉讼:如《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的"百姓投牒论田产"
    • 行政申请:清代《六部成语注解》中"投牒改籍"指通过正式文书变更户籍。
  4. 文献例证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一载:"举人投牒,自陈素所学问",展示其在科举制度中的应用。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见,仅存于历史文献与法律史研究领域。

  5. 构词解析

    牒作为公文载体,包含竹简(秦汉)、绢帛(魏晋)、纸质(唐宋)三种形态,投递对象涉及县衙、州府、刑部等多级官署,其格式要求载明事由、证据、诉求三要素。

网络扩展解释

“投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结合不同历史文献和权威释义整理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呈递诉状
    指古代百姓向官府提交诉讼文书的行为。例如《资治通鉴》记载,后汉时期百姓曾“投牒争疏彦泽罪”,即通过递交诉状揭露官员罪行。

  2. 呈递文辞
    多用于科举或自荐场景,指向官方提交文章或申请。如唐代杨绾曾批评“投牒自举”的选官方式,认为此举有失体统。

  3. 弃官辞职
    通过交还官职簿录(类似现代辞呈)表明离职意向。《旧唐书》等文献中,“投牒”被借指官员主动辞去职务。


二、综合解析


三、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投牒”已罕用,但其含义可对应“起诉”“申请”“辞职”等行为。研究时需注意结合古籍用例,避免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资治通鉴》《北齐书》等原始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哀些鼇天薄松松北榜变移不多争材馆録楚歌春台戏粗食道木打拴端敏副郎格制勾魂狗幦官治国涂裹挟混身火光冲天活眼现报家状精卫填海进屯齎擎计食酒盅匡弼匡立劳笼凉氛离经叛道灵灯猛禽鸟章逆谋盘整劈风斩浪青袍御史求备全群悫励裙襕羣伍上女上收时暇视遇书办硕望桃菹特此天门冬筒饭驼背虫下处镶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