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棄筆。觚,古代寫字用的木簡。《西京雜記》卷三:“ 傅介子 年十四,好學書,嘗棄觚而歎曰:‘大丈夫當立功絶域,何能坐事散儒?’後卒斬 匈奴 使者,還拜中郎。”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卷三:“棄觚與 班生 投筆相類。”參見“ 棄筆 ”。
“棄觚”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ì gū(注音:ㄑ一ˋ ㄍㄨ),由上下結構的“棄”和左右結構的“觚”組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本義
指“放棄書寫工具”。其中“觚”是古代寫字用的木簡或竹簡()。該詞字面可理解為丢棄書寫用具,引申為停止文字工作。
引申義
常比喻棄文從武 或放棄文職追求功業。例如《西京雜記》記載,傅介子曾“棄觚而歎”,後立功封侯,體現從文轉武的志向()。
《西京雜記·卷三》:“傅介子年十四,好學書,嘗棄觚而歎曰:‘大丈夫當立功絕域,何能坐事散儒?’”()
此典故生動展現了“棄觚”的象征意義:從文人的筆墨生涯轉向建功立業的抱負。
“棄觚”既指具體動作(放下書寫工具),也承載文化隱喻(人生志向的轉變)。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可參考古籍《西京雜記》及相關文獻。
棄觚(qì gū)是一個成語,指抛棄酒器。在古代,觚是一種酒盛器,棄觚意味着放棄飲酒,有時也用來比喻放棄權力、地位或利益。
棄(qì)的部首是弓(gōng),總筆畫為一畫。觚(gū)的部首是角(jiǎo),總筆畫為十一畫。
棄觚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飲酒禮儀。在周代,宴會上用來盛放美酒的觚通常由主人高舉以示敬意。而在一些特殊場合,主人也會将觚放棄,表示自己不再享用美酒,以示節儉或恭謙。
棄觚的繁體字為棄觚。
古時候漢字寫法是棄廻,觚用廻代替,表示放棄酒器。
他為了追求事業的成功,不得不棄觚止步。
棄學、棄暗投明、棄甲替兵
斷袖之癖、抛戈棄甲
沉迷酒色、嗜酒成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