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棄筆。觚,古代寫字用的木簡。《西京雜記》卷三:“ 傅介子 年十四,好學書,嘗棄觚而歎曰:‘大丈夫當立功絶域,何能坐事散儒?’後卒斬 匈奴 使者,還拜中郎。”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卷三:“棄觚與 班生 投筆相類。”參見“ 棄筆 ”。
棄覽(qì gū)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典故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字源本義
“棄”指抛棄、舍棄;“觚”(gū)為古代書寫用的木簡,截面呈六角或八角形,後泛指書寫工具。《說文解字》釋“觚”為“書僮竹笘也”,即學童習字的竹木簡牍(《說文解字·角部》)。故“棄覽”字面意為丢棄書寫工具,象征放棄文字創作或學術追求。
典故溯源
該詞典出《漢書·馮唐傳》:“唐以孝著,為郎中署長,事文帝。帝辇過,問唐曰:‘父老何自為郎?家安在?’唐具以實對……文帝說。是日令唐持節赦魏尚,複以為雲中守,而拜唐為車騎都尉。後以老棄觚。”此處記載馮唐晚年因年邁辭官,放棄文職,“棄覽”引申為結束仕途或文墨生涯。
象征意義
古代文人士大夫常以“觚”代指文職、筆墨生涯,“棄覽”遂成為退出官場或放棄文學創作的隱喻。如清代趙翼《瓯北詩話》評元好問:“遺山值金亡不仕,棄觚隱居,以詩自遣”,即以“棄覽”暗喻其拒絕出仕新朝、歸隱著述的選擇。
精神内涵
該詞承載士人階層對仕隱抉擇的複雜心态:既含主動疏離功名的淡泊(如馮唐告老),亦暗藏時勢所迫的無奈(如遺山避世)。明代宋濂《文原》稱:“士有伏死牖下,而文不傳者,非棄覽也,時命然耳”,揭示文人被迫擱筆的曆史悲情。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明确釋義:“棄覽,指放棄文墨之事。典出《漢書·馮唐傳》。”(第6卷第1243頁)
《辭源》(商務印書館)
釋為:“棄覽,猶言投筆。觚,木簡,古人用以書寫。”(修訂本第3冊第2291頁)
古代注疏
清代王先謙《漢書補注》引何焯曰:“觚即筆牍,棄覽謂解官不複操筆也”,強調其與仕宦生涯的關聯性。
“棄覽”一詞凝結了中國古代文人的身份焦慮與價值抉擇,其核心義為主動或被動放棄文職、筆墨生涯,兼具曆史典故的厚重性與文化象征的深刻性。
“棄觚”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ì gū(注音:ㄑ一ˋ ㄍㄨ),由上下結構的“棄”和左右結構的“觚”組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本義
指“放棄書寫工具”。其中“觚”是古代寫字用的木簡或竹簡()。該詞字面可理解為丢棄書寫用具,引申為停止文字工作。
引申義
常比喻棄文從武 或放棄文職追求功業。例如《西京雜記》記載,傅介子曾“棄觚而歎”,後立功封侯,體現從文轉武的志向()。
《西京雜記·卷三》:“傅介子年十四,好學書,嘗棄觚而歎曰:‘大丈夫當立功絕域,何能坐事散儒?’”()
此典故生動展現了“棄觚”的象征意義:從文人的筆墨生涯轉向建功立業的抱負。
“棄觚”既指具體動作(放下書寫工具),也承載文化隱喻(人生志向的轉變)。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可參考古籍《西京雜記》及相關文獻。
癟瘦冰池伯功不貳赤瘕沖用措意達度打翻身仗當使達禦的爾頂冠束帶底賬飛禽走獸扶犂斧削瓜疇犷鹵貴赫珩佩衡峤紅冰紅口白牙回歌徽庸忽溜翦翕解垢笄珥集靈台旌嘉舉凡局趣連播離坼黎黔論資排輩馬監謀財害命南烹暖殿平道劈啪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青油油窮客杞梓連抱日期榮慕桑間之約商串石扉絲縧瑣事鐵礦石統統推溯萬壑千岩薪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