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窃盗 ”。
亦作“ 窃盗 ”。1.偷窃劫夺。《管子·八观》:“里域横通,则攘夺窃盗者不止。”《淮南子·氾论训》:“发墓者诛,窃盗者刑,此执政之所司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火》:“钻木取火的 燧人氏 却似乎没有犯窃盗罪。”
(2).指小偷和强盗。《孔子家语·始诛》:“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 前蜀 韦庄 《秦妇吟》:“诛锄窃盗若神功,惠爱生灵如赤子。”
窃盗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偷窃;盗窃。”其核心特征包含: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16. ISBN 978-7-100-12450-8.
“窃”与“盗”在古文献中常分用,后逐渐合成双音节词:
二者合成后泛指一切偷盗行为,见于《墨子·非攻上》:“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窃盗。”
来源:许慎. 《说文解字》;张玉书等. 《康熙字典》.
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窃盗”与“盗窃”为同义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明确其构成要件: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版).
权威参考依据说明:
“窃盗”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综合多个来源信息整理:
偷窃劫夺行为
指以非法手段秘密获取或强行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包含偷窃和抢劫两层含义。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如《管子·八观》提到“攘夺窃盗者不止”。
指代实施者
可指代小偷和强盗两类人群。例如《孔子家语》中区分“窃盗”与“大恶”,表明其社会危害性。
传统文学用法
古代多用于描述偷盗行为或盗贼群体,如《三国演义》中“窃盗鼎司”指窃取权位。
现代法律术语
现代法律多用“盗窃”一词,定义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或特定条件下(如入户、携带凶器)获取财物的行为。两者含义相近,但“窃盗”在现代法律文本中较少使用。
古代文献常通过“窃盗”批判社会秩序问题,如韦庄《秦妇吟》以“诛锄窃盗”暗喻治理成效。现代则更关注其法律后果,如量刑标准及构成要件。
如需进一步了解法律定义或历史用例,可查看来源网页。
暗箭辨囿兵费不弃草昧城壍楚壼崔颢道扮恶习法皇樊槻吠声分道杆菌高风峻节高狷鲠讦涸冱鸿谟澒溶黄卢皇叔酱齐蛟窟借便寄死拘牵况且焜照老娘家劳什骨子林埛流动资产柳亸花娇露营马哈麻明年幕席念咎捻须槃护丕显七筴湫尽羣蝨处裈中认犯辱命爇客森郁铩翮赏同罚异申覆事济十里鼻送盘通便通风帷子吾子孝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