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讥刺和诽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时妻党多任京秩,恐见誚訕。”
诮讪(拼音:qiào shàn)是一个文言色彩浓厚的复合词,由“诮”与“讪”两个语素构成,均含贬责、讥讽之意。其核心含义为用尖刻的言语讥笑、责备他人,强调言语的尖锐性和贬抑态度。以下是详细解析:
诮(qiào)
指严厉责备或嘲讽。《说文解字》释为“责也”,《玉篇》注“讥也”。例:
“夫子诮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礼记·表记》)
现代引申为挖苦、奚落。
讪(shàn)
本义为毁谤、讥笑。《说文解字》称“谤也”,《广韵》注“诽也”。例:
“居下而讪上者,刑戮之民也。”(《荀子·大略》)
侧重以言语贬损他人尊严。
复合义“诮讪”
二字同义复用,强化讽刺贬责的语义,常见于古典文献。如:
“或诮讪其迂阔,或讥议其偏执。”(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指以刻薄言辞讥笑他人言行不合时宜。
词语 | 语义侧重 | 语体色彩 |
---|---|---|
诮讪 | 尖刻讥讽兼责备 | 文言书面 |
讥诮 | 侧重讽刺挖苦 | 书面/口语 |
嘲讪 | 偏重轻蔑嘲笑 | 中性偏贬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诮讪”为“讥刺嘲笑”,引《醒世恒言》例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卷7,页543)。
来源链接(上海辞书出版社官网): http://www.cishu.com.cn/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注“诮”为“责备;讥嘲”,“讪”为“毁谤;讥笑”,复合词义为讥讽(2005年,页1216)。
来源链接(商务印书馆工具书板块): https://www.cp.com.cn/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研社)
标注“诮讪”属文言词,释义“讥笑嘲讽”(2010年,页1089)。
“诮讪”是承载强烈贬责意味的文言复合词,需结合古典语境理解其尖锐的批判性语义。
“诮讪”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ào shàn,属于较为少见的文言用词,具体解释如下:
该词最早见于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胡四娘》,原文为:
“时妻党多任京秩,恐见诮讪。”
意为:当时妻子的家族中有许多人在京城任职,担心自己因身份低微而遭到讥讽和诽谤。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聊斋志异》相关篇章或权威文言词典。
阿父阿傉达山把背百二金瓯白银报送巴西宾敬冲夜次男大龙湫大题斗笔阇台耳决饭玉丰施犵狑共同语言雊鸣怪癖诡猾灏噩何辜皇车虎视奬誉急叉白脸剂料惊急力惊急烈进窥揆情度理勒迫连刑立少观多么陋胼挛平谈裒掇轻醇清位全礼囷庾軥輖稔祸胎舌锋生力兵时帝双瞳剪水松烟送字滔风偷幸万象森罗五本武録下临贤息崤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