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戏笑嘲谑的言辞。《新唐书·李实传》:“优人 成辅端 为俳语讽帝。”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祝唐二赋》:“ 祝 ( 祝允明 )先有《烟花洞天赋》……其后又有《风流遁赋》,则皆俳语也。” 清 赵翼 《戏为俳体遣闲》诗:“閒遣无聊作俳语,丽譙更鼓已三挝。”
(2).讲究对偶的骈体文字。 宋 苏辙 《滕王阁》诗:“豪风相凌荡,俳语终仓猝。”自注:“ 欧阳文忠 尝云:‘ 王勃 记文似俳,而 唐 人贵之如此,何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枚 氏《七发》,非必於七也,文涣而成七。后之作者无七,而必於七,然皆俳语也。”
“俳语”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带有幽默、讽刺或轻佻性质的言辞,常用于非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例如:
特指注重对仗工整的骈文形式,常见于古代文学创作。例如: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避免混淆两种用法。
俳语是一种特殊的短篇的日本诗歌形式,也被称为俳句。它由三个独立的行组成,通常分为五、七、五的音节模式。这种形式通常通过简洁、生动和富有意象的语言来表达自然景色、季节变化、人情世故等主题。
俳语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人(亻)和言(讠)。它的笔画数为20个。
俳语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日本。最早它被认为是一种歌谣形式,用于描述自然景色和季节变化。后来,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被日本文人广泛使用和传承至今。
繁体字的“俳语”可以写作「俳諧」,也有可能写作「俳節」。虽然字形和简体字有所不同,但意思和发音相同。
在古时候,俳语可以用一些汉字来写作,如「俳辞」、「俳句」等。这些汉字的含义与现代的「俳语」相似,都指代一种短诗形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俳语的例句:
1. 春风吹散梨花雨,俳语描绘季节美。
2. 五湖四海传佳作,俳语艺术无穷魅。
3. 山间静谧闻松鸟,俳语情感涌心头。
组词:俳句(古代的俳语形式)
近义词:短歌、律诗(与俳语在形式上相似的诗歌形式)
反义词:长诗、骈文(与俳语相反的长篇诗歌形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