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戏笑嘲谑的言辞。《新唐书·李实传》:“优人 成辅端 为俳语讽帝。”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祝唐二赋》:“ 祝 ( 祝允明 )先有《烟花洞天赋》……其后又有《风流遁赋》,则皆俳语也。” 清 赵翼 《戏为俳体遣闲》诗:“閒遣无聊作俳语,丽譙更鼓已三挝。”
(2).讲究对偶的骈体文字。 宋 苏辙 《滕王阁》诗:“豪风相凌荡,俳语终仓猝。”自注:“ 欧阳文忠 尝云:‘ 王勃 记文似俳,而 唐 人贵之如此,何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枚 氏《七发》,非必於七也,文涣而成七。后之作者无七,而必於七,然皆俳语也。”
俳语是汉语中的一个特定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古代指诙谐戏谑的言辞或文章
此义项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俳”本指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俳优),其表演常包含滑稽、幽默的成分。因此,“俳语”引申指带有戏谑、玩笑性质的言语或文字,风格轻松诙谐,目的在于逗趣或讽刺。它接近于“俳谐文”或“诙谐语”的概念。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对“俳语”的释义。
现代主要指日本俳句的汉语称谓
在现代汉语中,“俳语”更常见的用法是作为日本诗歌形式“俳句”(Haiku)的汉译名称之一。俳句是一种结构短小精悍的定型诗,通常由“五-七-五”共十七个音节(日文)组成,常包含“季语”(表示季节的词语)并追求瞬间的意境和含蓄的余韵。当用中文创作或翻译俳句时,也常称之为“俳语”。
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及主流文学评论中对日本俳句的译介和讨论。
总结来说,“俳语”一词在汉语中既承载了中国古代诙谐文学的传统,又成为现代对日本俳句这一独特诗歌形式的指称,体现了语言在文化交流中的演变与融合。
“俳语”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带有幽默、讽刺或轻佻性质的言辞,常用于非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例如:
特指注重对仗工整的骈文形式,常见于古代文学创作。例如: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避免混淆两种用法。
百顺百依北洋海军徧布冰斗不毇不识闲儿侧聆嘲风成庄除关春司堕媮方兴未艾飞镝割席分坐枸槽子鹘入鸦羣焊缝胡床火柴头谨承开境筷筒缆索笼括盲飇漫瀚调门干蓂菁命草睦崇喃喃笃笃南舣北驾匿尧平面波嫶冥荠苨秋收泉里人工流产入会芟刈生气蓬勃申椒说话中间四支送手帕檀林坛社殄悴田舍吴坂遐服橡皮图章纤凝纤云嬉遨萧辰狎至细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