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押的意思、签押的详细解释
签押的解释
[sign] 旧时在文书上签名画押
详细解释
署名,画押。表示负责。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 唐 中书指挥事谓之‘堂帖子’。曾见 唐 人堂帖,宰相签押,格如今之‘堂札子’也。”《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当日晚算了帐目,把文簿呈 张员外 :今日卖几文,买几文,人上欠几文,都签押了。” 清 李渔 《玉搔头·得实》:“我且进去歇息片时,待你看完之后,再出来签押。” 许地山 《人非人》:“他想反正下午她便消假了,只捡些待发出去的文书替她签押,其馀留着给她自己办。”
旧时指掌管文书收发的人。《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老爷当下叫籤押説,你去问师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少停,籤押回称説,问过师爷。”
词语分解
- 签的解释 签 (簽③签⑥籤) ā 亲自写姓名或画上符号:签名。签字。签到。签发。签收。签署。签押。签订。 简要地写出意见:签注。签呈。签证。 用竹木等物做成的细棍或片状物:牙签儿。 书册里作标志的纸片或其他物体
- 押的解释 押 ā 在文书、契约上签名或画记号:画押。签押。 把财物交给人作保证:押租。押金。押当(刵 )。典押。 拘留:看(乶 )押。拘押。押禁。 跟随看管:押送。押运。 同“压”,用于“押宝”、“押队”、“押
网络扩展解释
“签押”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表示在文书或契约上签名、画押的行为,具有法律效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定义:签押指在文件、合同等正式文书中签署姓名或画特定记号(如按手印、画押符号),以确认责任归属或同意内容。这一行为常见于古代及近代的官方文书、民间契约中。
- 构成:“签”指签名,“押”指画押,两者结合强调对文件的正式确认。
2.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 官方用途:古代官府处理公文时,需经多道签押流程。例如,官员在判示、任命书等文件上签名画押并加盖官印,确保文书合法性。
- 民间应用:借贷、买卖等契约需双方或多方签押,以防止篡改或抵赖,如《水浒传》中提及“押一纸公文”即属此类。
- 签押房:指官府中处理文书签署的专用场所,类似现代办公室,负责文件的流转与存档。
3.近义词与相关术语
- 近义词:签字、画押、署押、钤押。
- 反义词:否认、撤销。
- 英文释义:通常译为“sign”或“endorse”,强调签署行为。
4.例句与语境
- 古籍例证:清代李渔作品提到“签押了文簿”,指在账簿上签字确认。
- 现代用法:现多用于历史或法律语境,如“双方在合同上签押后生效”。
5.法律效力与文化意义
- 签押不仅是形式,更代表责任承担。古代若文书无签押,则视为无效;现代虽多用“签名”,但“签押”仍保留在特定法律术语中。
总结来看,“签押”是兼具历史和法律意义的签署行为,常见于需明确权责的场景。如需深入了解具体流程或案例,可参考《梦溪笔谈》《儿女英雄传》等古籍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签押
签押是指在法律文件或合同上签字确认并加盖印章的行为,表示双方同意该文件内容,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拆分部首和笔画
《签》字的部首是示,总共有8个笔画。
《押》字的部首是扌,总共有7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签押》一词源于古代文献,在《周礼·夏官司马礼》中有记载“有司籍丧者,君使符人将致武,百官悉奏,民君解押”。现代汉字的简化字为“签押”,在繁体字中则为“簽押”。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写《签押》时有若干变形,如《签》字的古代形状中的“千”字旁写作“签”,《押》字古代形状中的“千”字旁写作“尧”,稍有不同。
例句
1. 双方在合同上签押后,正式达成了协议。
2. 法院要求被告人签押确认法庭文件。
组词
签署、押金、签字、保证、担保。
近义词
签字、签约、签名。
反义词
解约、撤销、取消。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