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郎鼓的意思、不郎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郎鼓的解释

亦作“ 不琅鼓 ”。货郎所拿的有柄小鼓,两侧以绳系坠,摇动时“不郎”作响,故名。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三折:“自家是个货郎儿,来到这街市上,我摇动不郎鼓儿,看有甚么人来。”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三折:“这里是 刘二公 家门首,摇动这不琅鼓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不郎鼓"是汉语中对传统玩具"拨浪鼓"的民间俗称,亦写作"不楞鼓""波浪鼓",其规范词形应作"拨浪鼓"。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献,指一种带手柄的小鼓,两侧用线系坠,摇动时鼓槌击打鼓面发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拨浪鼓指"一种带把儿的小鼓,鼓框两侧各系一个小槌,摇动时槌击鼓面发声,多作为幼儿玩具或货郎招揽顾客的用具"。

从历史发展看,宋代《梦粱录》已记载"货郎担摇不郎鼓儿"的市井场景。明代《三才图会》详细绘制了其形制:"以木为框,冒以革,左右用软皮系二坠"。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庙会中"小儿玩具有拨浪鼓,木柄双槌,摇之作响"的民俗景象。

在语言学层面,"拨浪"为拟声词,模拟鼓槌连续击打的声响效果。这种通过声音特征命名的构词方式,体现了汉语词汇的象声造词特点。现代汉语中该词仍保留着玩具器具和声响器具的双重语义,如《汉语大词典》列举"既是儿童玩具,又是民间乐手伴奏器具"的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不郎鼓”是中国传统民俗中货郎使用的一种器具,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亦称“不琅鼓”,是货郎手持的有柄小鼓,两侧用绳子系着坠子,摇动时会发出“不郎”的声响,因此得名。

  2. 结构与用途

    • 结构:鼓身小巧,带有手柄,两侧悬挂绳坠。
    • 功能:货郎通过摇动鼓柄发出声响,吸引顾客前来购买商品,类似现代商贩的吆喝声。
  3. 名称由来
    名称源于拟声词“不郎”,模仿鼓摇动时绳坠敲击鼓面的声响,属于典型的汉语拟声构词法。

历史例证

元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如关汉卿《四春园》第三折提到“摇动不郎鼓儿”,以及《渔樵记》中“不琅鼓”的用法,说明其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元代。

补充说明

该词在方言或不同文献中可能写作“不琅鼓”,但含义一致,均指向货郎的招客工具。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辞海》或元代戏曲文本。

别人正在浏览...

騃童钝夫板舆薄恶边司鼈臑财采驰骤出推摧枯拉腐跢伫曡秀娣妇都缦断澌多绪二见鹅项椅房木夫人裙带诰词高揖革拨官收黑黯黄门省醮拔椒萼进德净油旌智谨祭进奏聚光看徇老来俏盲冥马去马归马桶眉脚门包瓢桮乾馏签幐七液讪妄神秀受罚树本锁闼条处偷狗戏鸡土禺人亡其温帽我见污淖夏炉冬扇险诈小体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