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查订正。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余偶得其书,稍加攷正,具列於后。”
(1).考查核实。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中常侍 赵忠 丧父,殮为璵璠玉匣, 穆 下郡考正,乃至发墓视尸,其家称冤自诉。”《汉书·朱穆传》作“下郡案验”。
(2).省察纠正;考核订正。《汉书·艺文志》:“该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梁书·萧子显传》:“又採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 宋 曾巩 《<新序>目录序》:“臣既考正其文字,因为其序。” 王先谦 《<汉书补注>序例》:“海内耆古之士,承流嚮风,研穷 班 义,考正注文。”
“考正”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学术性质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严谨的考证、校对和辨析,对事物或文献进行修正与确认。根据《汉语大词典》及传统训诂学解析,该词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基本释义
考正指通过详细查证和比对,对文献、史实或学术问题进行订正与核实。例如《汉语大词典》释为“稽考订正”,强调以事实为依据的修正过程。
词源与结构
该词由“考”(考察、研究)与“正”(修正、匡正)两个语素构成,属于并列式合成词。先秦文献中已有“考订”的类似用法,后逐渐演变为侧重学术严谨性的术语。
应用领域
主要用于文献学、历史研究等场景。如清代考据学派常对古籍进行“考正讹误”(《辞海》),现代学术论文中也用于指代数据验证环节。
同义词辨析
与“考证”“考订”近义,但“考正”更突出“修正错误”的结果导向,如《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其用例多关联“纠正前人疏漏”。
来源引用:《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2016年)。
“考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别,以下是详细解释:
考查订正
指对文献、事件或观点进行系统性检查和修正,常用于学术研究或古籍整理。例如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中提到“稍加考正”,强调对书画的考证修订。
考查核实
侧重于通过调查验证事实的真实性,如晋代袁宏《后汉纪》中“下郡考正”,意为通过地方调查取证。
省察纠正
强调对自身或他人行为的反思与修正。如《汉书·艺文志》提到“自考正也”,指通过自我省察改进不足。
“考正”多见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更常用“考证”“校正”等词。其核心意义围绕“严谨求证”展开,适用于学术、历史、伦理等领域。
(参考来源:、、、)
韽韽兵府苍翠苍鹘草上飞除毁炊沙作糜撮科打鬨打凤捞龙顶瓜断代笃敏皾丸非但凤跄浮面肤愬扶头赅通高光鼓馁旗靡号位花蕚挥汗成雨简练揣摩挟斯进表近代旌斿禁囚灸眉军营橘心肯恼寇场老命狸沙律则迈征美德密西西比摩拂目酣神醉沛廷缥气七月荣擢沙坛受籙私廉松节蜩蝒脱空托契望乡馆文艺作品无缘咸池陷击瞎神捣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