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inker of ancient China specializing in the art of war]∶古时研究军事问题的学派
(2) [military commander]∶指军事家或用兵的人
胜败兵家常事
兵家必争之地
(1).古代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后汉书·朱儁传》:“临军易将,兵家所忌。”《新唐书·王翃传》:“ 王翃 字 宏肱 , 并州 晋阳 人。少治兵家。” 清 林福祥 《平海心筹·论胜败形势》:“且逆夷之来,事事皆犯兵家之忌:我众彼寡,我逸彼劳,我饱彼飢,我愤彼骄。”
(2).古代指拥兵一方的豪强或军将,亦为部曲私兵之称。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四》:“三辅遭 王莽 、 更始 之乱,又遇 赤眉 、 延岑 之弊,兵家纵横,百姓涂炭。”《三国志·魏志·梁习传》:“时承 高干 荒乱之餘,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棊跱。”《三国志·魏志·卫觊传》:“而归者无以自业,诸将各竞招怀,以为部曲。郡县贫弱,不能与争,兵家遂彊。” 吴晗 《灯下集·谈曹操》:“部曲战时从征,平时的给养得自己想办法,不归郡县管辖,称为兵家。”
(3). 魏 晋 时兵士出身称“兵家”。《晋书·王尼传》:“ 王尼 字 孝孙 , 城阳 人也,或云 河内 人。本兵家子,寓居 洛阳 ,卓犖不羈。初为护军府军士……护军大惊,即与 尼 长假,因免为兵。”参阅 周一良 《<三国志>札记》。
兵家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三层核心含义,以下依据权威辞书及典籍进行阐释:
指先秦至汉初研究军事理论、战略战术的学术流派,与儒家、道家等并称“九流十家”。其思想核心为“兵者,诡道也”,强调灵活应变、知己知彼的战争哲学。
代表典籍:
来源: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第1卷,第987页;《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第2卷,第56页。
泛指统兵作战的将领,亦代指军队。此义项强调实践层面的军事指挥者身份。
古籍例证:
来源: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第78页;《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兵家”词条。
引申指与军事相关的环境、事务及专业领域,常见于“兵家必争之地”等固定表述。
核心特征:
来源:
《军事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第42页;《中国历史地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211页。
兵家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体系,更渗透至政治、商业等领域。其“以正合,以奇胜”的辩证思维,成为后世策略制定的核心方法论。现代研究可见于《先秦兵家研究》(中华书局,2019)等专著。
关于“兵家”的词义解释如下:
学派含义
兵家是先秦至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术流派。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司马”官职,负责国家武备事务(《汉书·艺文志》记载)。
人物含义
广义上也指军事家、用兵者,或拥兵一方的豪强势力,如“胜败乃兵家常事”“兵家必争之地”等用法。
学派分支
汉初《汉书·艺文志》将兵家分为四类:
汉初整理
张良、韩信曾系统整理兵家著作,从182家精简为35家,形成后世研究基础。
核心思想
主张“以战止战”,强调战争与政治的关联性,注重宏观战略与灵活战术的结合,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历史地位
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兵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军事、政治及哲学领域,部分原则(如“上兵伐谋”)仍被现代军事理论借鉴。
岸标傲肆班驳抱拙拨损畅通无阻茶砖车旆愁郁出群蹄出入法蹙怖盗权点染钓车独力读社恶彩浮漂腐弃概算膏茶逛灯馆宅古泽禾更和好火丁蒯缑联防马垛痝裂猫鬼梦笔山凝翫努嘴胖唇叛卖攀翫鹏鳣评赏强作倾泻三合会三姜伤忧十二分石工似水流年水灵顺天得一宿善天际通榜铜绿团云队无倒断无倦吴丝详审系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