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襁褓。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中》:“时天纔辨色,僧就视之,乃一初生儿,其襁裼甚新。”参见“ 襁褓 ”。
“襁裼”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中》记载:“时天纔辨色,僧就视之,乃一初生儿,其襁裼甚新。”此处“襁裼”直接指婴儿的襁褓,强调其崭新状态。
“襁裼”是“襁褓”的同义词,主要用于古代文献,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酉阳杂俎》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襁裼》是一个汉字,意为"腰身的裹褥",也指"包裹婴儿的小被子"。
《襁裼》的拆分部首是"衣",共有15个笔画。
《襁裼》最早出现在《诗经·卫风·襁褓》中,描述了包裹婴儿的襁褓。
繁体字为"襁褓",其中"褓"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
古时候,《襁裼》的字形稍有不同,但仍保持"衣"字作为部首的形式。
1. 她小心地将婴儿包裹在襁裼中。
2. 这个襁裼是用优质纺织品手工制作的。
襁裼没有明确的相关组词。
近义词可包括"襁褓"、"褥衣"。
反义词无明显对立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