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山将尽处。 唐 杜甫 《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五:“剩水 沧江 破,残山 碣石 开。” 宋 苏轼 《石鼻城》诗:“北客初来试新险, 蜀 人从此送残山。”
(2).荒芜的山。 宋 杨万里 《新竹》诗:“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残山”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典词汇,其解释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自然地貌
指山峦的尽头或残缺部分,如唐代杜甫《游何将军山林》中“残山碣石开”,描写山势断裂的景象。
宋代杨万里诗句“东风弄巧补残山”则用“残山”形容荒芜、不完整的山体,暗含自然修复的意境。
地理意象延伸
苏轼在《石鼻城》中以“蜀人从此送残山”暗喻地势险要的边界,表达对旅途险阻的感慨。
家国隐喻
常与“剩水”并提(如“剩水残山”),代指破碎的国土或战乱后的凄凉景象,如清代田兰芳描述“剩沼残山,忽免为金城银阙”,暗含历史变迁的沧桑感。
哲学意象
宋代文人常借“残山”表达不完美的事物状态,如杨万里以新竹“补残山”,隐喻残缺中蕴含新生。
现代语境中可比喻不完整的事物或缺陷,如形容计划不周、才华未达等,但此用法较少见于权威文献,多源于网络释义。
以上内容综合了《汉典》权威释义及杜甫、苏轼等经典诗句的文学化用。如需查看具体诗句出处或扩展阅读,可参考、4、5的原始文献。
残山是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残”和“山”。
“残山”的拆分部首是“歹”和“山”,其中,“歹”是头部部首,“山”是体部部首。根据汉字书写规则,拆分部首在左边,表示这个字的字义与拆分部首相关。
“残”这个字共有10画,“山”这个字共有3画。
“残山”的来源暂无确切的文献记载。根据字义推测,残山指的是山峰或山脉的残余部分,可能是指山体的高处部分被削减或断裂。
《残山》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区别。
根据历史资料,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没有特定的古代汉字写法可与《残山》相关联。
1. 这座山上有一片浓密的残山,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2. 残山上的树木因强风而倒下,给山脚下的村庄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1. 残破:形容损坏或破碎的状态。
2. 山川:泛指山和川,即山脉和河流。
3. 残缺:形容不完整或有损坏的状态。
1. 残垣:形容残存的墙壁或垣墙。
2. 残迹:指遗留下来的痕迹或痕迹。
3. 残余:指剩余下来或残留的部分。
1. 完整:与残山相对,指未受损或完全的状态。
2. 富饶:与残山相对,指土地肥沃或资源丰富。
3. 宏伟:与残山相对,指壮观或宏大的景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