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同考官。 明 清 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总裁阅卷的官员。因分房阅卷,故又称房官。 清 制,乡试自 乾隆 后从本省科甲出身的州县官中选任,会试由各部选送科甲出身、资望素著者,由皇帝简派, 乾 嘉 以后,例用翰林院编修、检讨及进士出身之实缺京曹官。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梦兆》:“庚戌会试,公与 汪伯谐 学士为主考,余为同考。”《镜花缘》第六三回:“过了几日,礼部尚书 卞滨 、侍郎 孟謨 与同考各官 蒋进 等,把各卷等第俱已看定,选了放榜吉期。”参阅《清文献通考·选举一》。
“同考”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指明清科举制度中的特定官职,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同考”即同考官,是明清时期乡试、会试中协助主考官或总裁官评阅试卷的官员。因阅卷时需分房进行,故又称“房官”。
职责与分工 其核心职责是协助主考完成阅卷工作。明清科举采用“分房阅卷制”,每名同考官负责不同考房(分组)的试卷初评,最终由主考官综合评定成绩。
选拔标准
历史文献佐证 明人王鏊在《震泽长语·梦兆》中记载:“庚戌会试,公与汪伯谐学士为主考,余为同考”,印证了其作为辅助主考的职能。
注:现代语境中偶见“同考”指代“同时参加考试”,但此用法缺乏权威出处。若需考证现代含义,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进一步确认。
同考(tóng kǎo)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考试的意思。
拆分部首为“口”和“考”,其中“口”是笔画数为3,表示“口”的字,而“考”是笔画数为4,表示“考”的字。
同考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古代,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有时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考试,因此演变成了同考这个词。
在繁体中,同考的写法仍然保持为「同考」。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同考在古代的写法为「同考」。
1. 昨天我们全班同考语文,考得还不错。
2. 这次高考是全省同考,考生人数创下新纪录。
3. 我们在同考的时候遇到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
同年、同学、同志、同行等。
共考、联考。
分考、单考。
拜章禀覆驳窦不丰不俭仓史草腹菜肠称斤掂两撤身眈视顶翎法锦泛浮发笑蜂至附骥尾扶危定乱归林含鸟横饮河沙世界禾堂焦蒿胶囊结璘畿略竟至近夷九畴慨忼陵迟隆丽楼台亭阁銮轩胪唱鸬鷀号眉案乃心麑鹿泡茶跑泉帔肩缥气破甲弹蒲且秋水盈盈劝盘衢歌軥録人徒柔茹刚吐善恶睒闪善照沈困神谋时针四诊同袍同泽无悖瞎淘淘